对民俗的历史解读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一、引言;从社会思潮考察民俗

从今年春节伊始,大报小报连篇累牍刊载猴年风俗的情景记忆犹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决定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场规模盛大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在去年启动。与此相应的是,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绳结,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赢得“中国结”的称誉,走红中国市场;唐装的兴起,使冷落数十年的中式服装走出低谷;奥运会徽以甲骨文和印章的古风,组成现代最前沿的象征图象;昔日原始的制陶工艺,如今成为时尚的陶吧;情人节送玫瑰花本是西方时尚,今年北京时兴送香草,这香草对中国人似曾相识,因为从先秦《诗经》中就屡有所见。种种民俗景象的复苏,说明已消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旧风遗俗,说不定又卷土重来。这来自民间的、传媒的、市场的自发趋向,表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受到国内外民众的热情关注。

这种过往而复归的社会现象,说明民俗性的风物比某些物质产品具有更为坚韧的传承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旧民俗的重新活跃,受之于市场经济的推动,这是无形的手。问题是,为什么这只手在新时期又托起旧民俗?而且乐此不疲,愈来愈加热衷。

艺术中国

当然,时下流行的民俗产品已不是简单的复旧。唐装并不是50年前的旧模样,变连袖为外接袖,更加符合人体剪裁;中国结,以前只用绳索简单编织,现在配上元宝、花卉、图像,有了复杂的组合,融入现代人的祝福;香草也不是《诗经》中的荑草、香椒,而是迷迭香、薰衣草;陶吧中的原始手工艺,从谋生的体力劳动变成现代游客的休闲活动,形式依旧,性质全非。这历历在目的民俗事象,似旧非旧,与原初形态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民俗的再现并不是原样的复制,而是推陈出新,民俗要有生命力还要靠不断地运作,融入现代人的意识和崇尚。

显示全文
谈谈与姜太公相关的民俗 汉高祖醉斩白蛇 鲁酒薄而邯郸围 饮食文化的中西比较 少数民族敬酒方式 辽金食俗 毛泽东谈辣椒和红烧肉 中国民俗学的困惑与前瞻 黄州东坡肉 煮酒论英雄 杯酒释兵权 古代消暑方式 东坡肉与苏东坡 酒池肉林 荆州翡翠白玉汤 酒德和酒礼 “玛瑙白玉”的由来 康熙与御膳宫门献鱼 中国古代冷饮趣史 黄陂糖蒸肉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 李白与宜昌三游神仙鸡 婚礼今昔 黄州东坡豆腐 最古老的酿酒工艺 北京烤鸭探源 两岸三地邮票挂红灯背后的意涵 合肥曹操鸡 梁实秋与火腿 易氏源流考辨 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性名菜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何为国宴 独特的饮酒方式 汲取多民族精萃京味儿十足老北京糕点 螃蟹宴与蟹文化 “东坡鱼”的由来 箪醪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