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现在提起糯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糯米酿造的甜酒和各种名牌的黄酒,还有元宵节的汤圆和端午节的粽子,以及各式各样用糯米制作的糕、糰、糍、饼、粥等点心。至于糯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漫长光辉的道路,在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中作出的丰富多采的贡献,占有独特的地位,更还有其他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用途,恐怕现在知道的人已不多了。这是因为现在糯米的处境和地位已不断下降,今非昔比。但是我们相信,糯米会有东山再起的发展前景。

一,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形成

近五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水稻已经陆续北上进入黄河流域。

中国文字的发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详后)。《诗经》里还有《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

需要指出的是,《诗经》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词,主要是指糯稻米,不是现在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籼米或粳米。古代非糯的籼稻或粳稻的栽培要比糯稻为少。这要从稻词的来源说起,水稻既然是自南向北传播,稻词自然是从南方带去,其语音也不是北方的夏言。最早的稻词见诸《春秋·襄公五年:会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nuan,同暖)和“糯”(nuo)是双声的音转。秦灭楚越后,少部分越人东渡去了日本,同时带去水稻栽培技术,是日本有水稻之始。日语称水稻为“ィネ”,即是“善缓”音的保留。《说文》:“稬(即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所以由吴越人带到日本的也是糯稻。

显示全文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性名菜 易氏源流考辨 梁实秋与火腿 合肥曹操鸡 两岸三地邮票挂红灯背后的意涵 北京烤鸭探源 最古老的酿酒工艺 黄州东坡豆腐 婚礼今昔 李白与宜昌三游神仙鸡 民俗背后的科学文化蕴含 对民俗的历史解读 谈谈与姜太公相关的民俗 汉高祖醉斩白蛇 鲁酒薄而邯郸围 饮食文化的中西比较 少数民族敬酒方式 辽金食俗 毛泽东谈辣椒和红烧肉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何为国宴 独特的饮酒方式 汲取多民族精萃京味儿十足老北京糕点 螃蟹宴与蟹文化 “东坡鱼”的由来 箪醪劳师 “十月初一烧寒衣”孟姜女与寒衣节的传说 沿淮花鼓灯的历史承接及起源 洋葱炒牛肉丝 “四星望月”的来历 “肥王鱼豆腐”的由来 古代的酒政 徐州东坡回赠肉 朱元璋与徽州虎皮毛豆腐 乾隆与北京龙舟活鱼 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百年前满汉全席中的奇品 “洪武豆腐”的来历 饮酒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