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老北京儿歌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在老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是老北京的儿歌。唱着儿歌长大,又唱着儿歌养育子女、教学生。老北京的儿歌生动活泼、隽永纯真,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学、易唱,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小百科书。

回想一下,小时候说唱儿歌,完全靠口传,没人专门教。几个孩子碰到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不大一会儿,全会了。而且传播得很快,用不了多长时间,好像全北京城的小孩都唱同样的儿歌。此外,儿歌的寿命还长,有的至今还在传唱,像“小白兔,白又白”、“小燕子,穿花衣”……已成传世佳作,不知原创,只知奶奶唱,妈妈唱,女儿唱……还要传下去多少代就难说了。

据传,儿歌的出现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多和政治相连。如大家熟知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揭露讽刺东汉末年科举腐败的儿歌。当然也有警世的,如出于南北朝时期的《明日歌》。还有表现儿童游戏的,如明代的《小儿戏具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拨儿。”

现代的儿歌,特别是老北京的儿歌,和儿童的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果分类,从形式上看,有“拍手歌”,像“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澡来勤换衣”;有“游戏歌”,如“轱辘轱辘槌,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还剩仨”;有“摇蓝曲”,像“风来了,雨来了,和尚背着个鼓来了……”;有“启蒙歌”,像“看亮儿(指眼),闻香儿(指鼻),吹灯儿(指嘴),听声儿(指耳)”;另有“数数歌”,如“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还有“天气歌”,如“下雨了,冒泡了,老头戴着草帽了”;有“动物歌”,如“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此外,有“植物歌”,像“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更有“生活歌”等很多种。从内容上分,有讲友谊的,像“找呀,找呀,找朋友”;有讽刺吝啬鬼等很多不同内容的儿歌。

我最喜欢的是《霸王鞭歌》:“打起霸王鞭,唏哩哩哗啦啦,全国人民是一家,大家一心团结紧,打得蒋匪回老家,那么,回老家……”双手挥舞霸王鞭,边唱边跳,很带劲儿。

童年的往事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这些养育我的儿歌,却挥之不去,似乎和我的生命焊接在了一起。极富生命力的老北京儿歌,会永远响在老北京人和他们子孙后代的心里,希望能传承下去,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显示全文
藏戏表演精彩夺人眼球 中国民间建筑工艺走向海外 "大寮嵌瓷"薪火相传 北京的虫趣 老手艺遇到新问题 苏州绣娘如何闯过著作权雷区 乾隆爷的御赐地方名吃“金边扣焖儿” 觉木隆藏戏的前世今生 白茶之白 千年帝都牡丹情 "禳词"陋习种种 老北京的儿时玩乐 牛郎织女故乡行 慰藉亡灵孤魂的盛节 女红的幽远与美丽 中秋玩新意 一个被埋没的非著名旅行家 泰国“祈月节” 月饼柚子不能少 中秋团圆文化的潜力 民俗遗产濒危 天下门神出陕西 经典的村庄 剧团同台献艺 中国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开幕 踏访京西古道 元宵是闹出来的 老北京为何不戒烟 东北大车店 才溪小镇书写新传奇 "客家祖地"出了建筑之乡 老北京为何东富西贵 南京绿色的诗行 文化部评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长调不是劝酒歌 一道被忽视的老北京四合院风景 天棚天沟外卷帘 水浒人物身高知多少 老北京传下来的“女国音” 传统技艺在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