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绣娘如何闯过著作权雷区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民间工艺苏州刺绣正遭遇现代困境:苏州绣娘向外输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工艺作品的同时,很有可能在无意间触碰、侵犯了著作权,而这或将招致数额惊人的索赔。

苏州绣娘遭遇的版权困境已引起苏州当地相关部门及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苏州知名绣娘因侵犯他人作品著作权而接连成为被告的案例已有数十起,这也成为当前整个苏州刺绣行业、上万名苏州绣娘及刺绣企业面临的最大阵痛——传承千年的苏绣,正经受着版权危机的困扰。

图案设计软肋

苏绣明末由上海顾绣发展而成,其特点是绣线细如毫毛,绣工精致,用色细腻典雅,如同工笔重彩画,具有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无论所绣的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清雅而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早在2006年5月20日,苏绣就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刺绣的传统,绣娘们多数是以他人的绘画、书法或者摄影作品作为底稿,临摹对方的作品。在过去,这只是一种对他人作品的仰慕或者肯定,但在现代社会里,这则有可能构成了侵权。

按照国内现行《著作权法》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凡是以他人的绘画、书法或摄影作品为临摹对象,再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商业活动的,必须取得该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否则就侵犯了对方的著作权。一旦有绘画或摄影作品的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苏绣所使用,很可能会首先将绣娘告上法庭。

但是,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苏绣主要靠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向来重技艺轻设计,图案设计成了整个行业的软肋。一方面,是同行业竞争者模仿侵权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刺绣工艺本身需要以书画作品作为临摹对象,也涉及是否侵犯原作者著作权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刺绣产业的整体发展。

危机之中生变

不仅绣娘们会无意间侵犯他人的著作权,绣娘们也发现,自己的著作权也容易被同行侵犯:一旦自己辛苦创作的某幅刺绣作品问世并大受好评的话,很短时间内,自己的刺绣作品也会被更多的同行所效仿。但出于时间成本和诉讼能力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一些创作意识很强的年轻绣娘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刺绣作品被复制。

随着传统文化品牌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苏绣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参与市场竞争生产销售的苏绣产品,很大一部分不是原创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些习惯的生产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

相关法律专家建议,为避免侵犯他人著作权,苏州的刺绣公司及绣娘们可以建立自己的艺术团队、培养人才,在自己的作品上进行刺绣创作,或者与其他艺术家(如画家)建立合作、利益分享的关系等。

其实,在过去,经验丰富的绣娘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书画家授权,或与书画家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来解决苏绣作品的版权难题;而新一代绣娘,则把原创作为自己的追求。

层出不穷的绣娘“版权侵权”事件,让曾经只顾埋头刺绣的她们学会用新观念来看待传统刺绣工艺。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绣女们开始“进课堂”——学摄影、搞创作,以自己的艺术作品为蓝本进行刺绣创作。

但对于那些富有经验且上了年纪的绣娘来说,这种变化还是有点太突然。

搭建版权交易平台

苏州当地政府已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一方面抓紧培养基础人才,同苏州美院联合设立刺绣专业大专班,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绣娘;另一方面,加强现有一线绣娘对知识产权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使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贯彻到她们生产和创作中去。

此前,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还与苏绣之乡镇湖结成战略联盟,一批书画名家免费或低价提供作品图样,任绣娘们挑选。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则提供机会,让拔尖绣娘“进课堂”。清华美院、三江大学、苏大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院,也活跃着绣娘的身影。短短两三年时间,已有上百位土生土长的绣娘,跨进了高等院校的大门。

此外,为了规范引导苏州刺绣产业版权秩序,帮助绣娘解决作品来源问题,苏州市版权局专门搭建刺绣版权许可交易平台,为刺绣提供作品。

早在2010年9月,投资50万元的镇湖刺绣版权交易平台正式开通。这一平台,一方面为作品的著作权所有人提供作品版权登记和展示,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帮助作品的著作权所有人和作品的使用者完成版权交易。交易双方要完成交易,首先要在平台网站上注册登记自己的真实信息,然后才能进行交易。

目前,150位具有中级职称的绣娘,都已学会使用这个平台。一些知名绣娘早已注册,并成为固定会员。为方便绣娘合法地使用原创作品,目前该平台已经建立了三个数据库:一是已过保护期的美术作品库,该库中的作品可为绣娘免费下载使用;二是集体购买获得的美术、摄影作品库,该库作品只需与镇湖街道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后,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获得刺绣使用权;三是无授权优秀作品库,该库作品可委托镇湖街道知识产权管理中心与作品著作权所有人联系,商定具体协议后获得授权。

显示全文
乾隆爷的御赐地方名吃“金边扣焖儿” 觉木隆藏戏的前世今生 白茶之白 千年帝都牡丹情 "禳词"陋习种种 老北京的儿时玩乐 牛郎织女故乡行 慰藉亡灵孤魂的盛节 女红的幽远与美丽 中秋玩新意 一个被埋没的非著名旅行家 泰国“祈月节” 月饼柚子不能少 中秋团圆文化的潜力 中国汉族的各地中秋民俗 月光下的祭祀 专属于女性的中秋拜月 中国古代月亮的别称 吴刚折桂的传说 中秋时节话团圆 老手艺遇到新问题 北京的虫趣 "大寮嵌瓷"薪火相传 中国民间建筑工艺走向海外 藏戏表演精彩夺人眼球 挥之不去的老北京儿歌 民俗遗产濒危 天下门神出陕西 经典的村庄 剧团同台献艺 中国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开幕 踏访京西古道 元宵是闹出来的 老北京为何不戒烟 东北大车店 才溪小镇书写新传奇 "客家祖地"出了建筑之乡 老北京为何东富西贵 南京绿色的诗行 文化部评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