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解放前在乐亭非常盛行,进入腊月集市上便有卖灶马(灶王图像)的,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据说,这种习俗在我国流传了二千多年,早在前秦时祭灶就被列为“五祀”之一,“五祀”即:春季祀户,夏季祀灶,夏秋之交祀中
(中堂),秋季祀门,冬季祀行。它明显带有一种拜物教的痕迹。在古代,凡受人崇拜之物或自然现象,物往往被人格化,成为神。灶神,于是就成了灶王爷了。致于灶王爷是谁,历来说法不一,据《礼记·月令》中把祝融说成是祭祀的主神,后来又有许多另外的说法。
道教推崇张奎《经说》的说法。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天尊曰:“唯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之七元使者,又为五帝之灶君,管人间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这里说的灶君又是一个女神了。并有两个尊号,一名“九天东厨司命九天元皇灶君感应天尊”,又叫“南天护福星君利济真卿东厨司命万化天尊”。
祭灶的时间,过去也说法不一,据《礼记·月令》记载,“孟夏之月……其祀灶。”这是最早的记载。晋葛洪在《朴抱子》中说:“孟夏可以祀灶,灶神每月晦日(每月的最后一天),上天言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即大罪要被减寿三百天,小罪减寿一百天。又据《玉匣记》记载,灶王爷的生日是八月初三,这一天要举行祭祀大典,大做道场,奉经设供。所奉诵的经叫做《灶王经》全称是《太上灵宝补灶王妙经》。明清时期,此经最为流行,俗说: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浸。可见当时对它的重视。
然而,后来则逐步演变,把灶王每月上天一次,改为每年一次,祭灶时间也变为在腊月二十三日。灶神也不仅是奏报人的罪状,还要兼说善行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里守着一位监护神,不能不怕他上天告御状。乐亭过去供奉的灶王,是两个人,一名灶王爷,一名灶王奶奶;过去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不论穷户富户,凡家计过得去的,都要在灶前设案摆供祭灶,供奉糖瓜、糕点、干鲜果品和编的一些鸡、狗、马等。全家参加祭礼,祭祀完毕就把墙上原供的灶王像揭下来,连同鸡、狗、马等祭品在香炉前焚化,再把新灶王像贴上,像两边还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这叫“送神”。送神这一天,又叫“小年”,等到除夕夜灶神回来全家还要迎接灶君和财神,叫“接神”,俗称“大年”。过大年接神,家家点灯笼,放鞭炮,以示庆贺。由上所述,祭灶最初是一种宗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习俗。它无疑和祭祀各种神灵一样,是历代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那就是暗室作恶,神目如电,人管不住的由神来管,并且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前得不到报应的,死后也要下十八层地狱。家家都有个灶王爷,人人接受监督,谁不怕他上天奏玉帝呢?于是乎人活在世上只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了。愚昧的人们乞福求吉利,交好运,就在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候,摆上糕点,干鲜果品等供品,还编一些鸡、狗、马等家畜,特别要必备糖瓜子,用甜蜜的糖瓜封住灶王爷、灶王奶的嘴,让他们在向玉帝汇报时,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祭过灶,上过供,就期盼着灶王给带来一年好运。祭灶这种活动虽是一种民间迷信活动,但也是当时人们在所处的时代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作为修德行善的一种方式,它随着社会进步已经消亡,但它毕竟在我国持续了几千年,对民族文化、思想都曾产生过相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