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蒙古族育儿习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青海蒙古族育儿习俗

蒙古民族极为重视对新生儿的哺育。据方志《青海》载:"婴孩临盆,即以两页轻软温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护脐带。"因系草原,棉布较少,裹以皮或毡。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更古远。明《夷俗记·生育》载:"产时即裹以皮或毡,越三日方洗。"

蒙古民族重视喂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时间,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时,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产妇于稍事休养精神恢复后,离幕工作时,婴儿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断乳,即完全饮以牛乳,使其发育。渐次给与炒面、肉类以助长牙齿及消化能力。" 蒙古民族对包孩子很重视。自初生到会坐前都包着。包法是用大一点的一块方布,向里折一角,把孩子的两腿并拢,两膝靠紧,两臂向下伸直,用方布包紧,在脚膝、胸部用布条扎结。这种包法,专门纠正或防止小儿膝部向外弯曲的毛病,便于长大后练习骑马

蒙古民族育婴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摇篮。摇篮,古时称"摇车"。据《蒙古秘史》第60节载"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撤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金三岁,帖木伦还在摇车上。"《蒙古黄金史纲》载:"济农的姐姐多古兰公主,决定打发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回去,使鄂尔多斯库伯古特的特穆尔太师等七人护送,途中绝粮,拾沙葱以喂养摇车中的小儿,因此浑号´库米勒´。"这里所称的摇篮指的是一块二尺多长的木板,下面有两张弓形的木条使它易摇荡,两旁有孔,可以穿带,把婴儿拴在板上,摇撼催眠。正如《蒙古吉林风土记》所云:"令卧板上韦束其两臂,倚毡庐壁间,啼则摇之,徒居则悬之驼装之后。"彭大雅《黑鞑事略》所记:"孩时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的那种板子,指的就是摇车。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摇篮与古代稍有区别,是用皮条或绳子吊在房梁上的婴儿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称为"卧鲁格伊"。卧鲁格伊是由七部分组成的:

①哈拉:摇篮前端的挡头,是把柳条弯成弓状,然后用红布、蓝布蒙好制成的。②厚布琪:前端有三个头的皮绳,一头系在摇篮末端的横档上,在上面蒙上纱或巾,皮绳上还系七个结,以示由北斗七星护佑着婴儿;③阿日拉:摇篮的栏木。④塔突尔:襁褓上的捆带。⑤高格超:带铁环的绳扣。⑥伊鲁:用柳条弯成的连接阿日拉的月牙型轱辘。⑦浩老宝苏:摇篮两头的横档。

摇篮是用开花结果的山丁子树制成的,取其子孙繁衍、繁荣兴旺之意。制做摇篮的一般是年纪较长、老伴健在、子女双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对孩子的祝福。摇篮一般由姥姥家送,但如姥姥家没孩子,则忌送摇篮。

有的地方在婴儿出生后七天就开始放入摇篮。放入摇篮,要举行摇床宴,有的地方称为祭篮仪式,请亲朋好友参加,并用黄油涂抹摇篮祝福。祝福女孩美丽聪慧,祝福男孩勇敢顽强。一般在摇篮前边的挡头上为女孩挂上镜子,为男孩挂上小蒙古刀。

蒙古民族有给男、女幼童扎耳朵眼的习俗。《清稗类钞》云:"有疾,延喇嘛诵经,服药不效,则穿耳一孔,贯以银丝,坠珊瑚一粒,谓其易于养育也。"《新疆志略》也有同样的记载。女孩穿三个耳朵眼,三个耳朵眼中间带坠子,两旁戴耳环,亦有装饰之意。

蒙古民族忌讳外人用手模小孩的头,认为不洁;小孩在五岁以前,一般不穿带扣子的衣服,也忌讳大人迈过或跨过孩子的衣服。

显示全文
青海撒拉族民俗 青海民俗风情 土族波波会 青海藏族概况 果洛游戏舞 果洛欠木 海东民俗娱乐 青海藏族丧葬仪式 玉树藏族的风俗禁忌 撒拉族的节日和禁忌 达斡尔人的丧葬 哈密建制沿革 布尔津回族粮食节 布尔津哈回族人婚礼节日 沙漠边缘的罗布人 哈萨克族礼仪 新疆人的见面礼 克拉玛依古尔邦节 维吾尔人的“托包克”游戏 阿勒泰高空走绳 果洛卓舞 老爷山花儿会 土族回族鸡蛋会 宁夏回族服饰和音乐 宁夏回族婚礼 宁夏回族渊源 回族语言 银川特色文化 固原民俗节庆活动 回族服饰和音乐 宁夏回族"山花儿"艺术简介 回族的圣纪节 回族诞生礼仪 宁夏回族民间器乐及其民俗简介 回族的宗教礼仪 春节话春联 小满时节苦菜秀 石嘴山市民俗娱乐活动 回族的过“乜贴”习俗 银川民俗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