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两名幼儿死于家中负责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网络配图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不知,南京江宁那两个死在家中的幼儿,到底叫什么名字。她们太小,一个3岁,一个只有1岁。这世界,她们来过,难道连名字也不要留下?

这两名不幸的幼儿,父亲因涉毒在监狱服刑,有吸毒史的母亲拿走警方每个月补助给孩子的800元钱,并不管孩子。前几天,她们被发现死于家中,尸体腐烂。人们猜测,应是死于无人照料,死于饥饿。

事件最新进展是,警方抓住了这位被民意“围剿”的母亲。警方还不断强调,社区民警其实每隔一到两个礼拜会去探视孩子的。一切似乎都意在证明,如此悲剧,只怪恶妈,不怪警察;只怨人性,不怪政府。

这起事件让我内心久久溢满悲伤,不止于是因为这两个幼儿的惨死,更在于在两个幼儿惨死之后,出现太多的语焉不详。难道,在这样的惨状面前,民意也是用来敷衍的,责任也是用来推卸的?

整个社会竟然还没有记住这两个幼儿的名字,这本身让我觉得,是一种极大的公共耻辱。

十年前,同样是6月,在成都,发生过一起幼儿被饿死事件,让无数中国人都记住了那位死去的小女孩名字,她叫小思怡。

那个小思怡的命运,与南京江宁那两名死在家中的幼儿一样悲苦。她吸毒的母亲被警察抓走之后,曾恳求警察照料自己的女儿,然而,警察渎职与失职了,一个3岁的小女孩被活活饿死。那一年,汹汹的民意让多名公职人员送上了审判台,也激起全社会关于人性、伦理、文化、制度以及公权力的持续强烈反思。

十年以后,南京两名幼儿死于家中,死状无比凄惨,她们的生前命运无比凄苦。然而,社会对这起事件的关注度,却远不如十年前。我无法忍受,像这样的事件,在今天没能形成强大的舆论波涛,来冲击全社会的情感。父母抛弃孩子的人性悲剧难止重演,社会反思与文明进步的脚步岂能停滞?

我不能接受,连这个两孩子的名字现在都不知道。她们在这世间活过,有别于石头,有别于花草,有别于动物。记住她们的名字,她们的苦难值得叙说和回忆,她们的命运值得所有人去反思。

真的是因为一切的罪责都可以推给吸毒的父母吗?那些吸毒人员、深度网游者(也称吸食电子海洛茵)以及太多人性伦理极度麻木的置亲子于不顾的无良父母,显然不能监护好她们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及时的发现机制,没有及时公共救助,来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救助呢?

的确,不能把一切罪恶的原因都推给社会,推给制度,推给公共部门。但是,可以有抛弃与伤害孩子的恶毒人性,不应该有抛弃孩子的公共社会。

事实上,把南京江宁两名幼儿死于家中的罪责都推给无良父母,就真的有那么大说服力吗?比如,街坊们说,“以前看见孩子,天很冷只穿一条裤子,头上都长了蛆”、“作孽啊”,这样惨象为什么只停留同情的层面,为什么没有社区互助机制来对这些孩子进行救济,为什么这种状态没能引起当地民政部门充分的警惕?还有,声称每隔一两周会探视的警方人员,为何又称“最近一个多月,我都没有见过孩子”?太多口中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公共部门,为什么连两个本应引起强烈关注的幼儿都服务不了?

南京江宁两名幼儿死于家中之后,一时间似乎已经没有新的消息了。我不停地想,如果可以继续深挖,如果可以继续叩问,应该会发现太多撞击人心的细心,也许会发现有太多的部门在尸位素餐,甚至,也许将来站在审判台上的,就不一定只是涉嫌故意杀人被拘的孩子母亲。

所以,接下来,我希望,能让更多人记住这两个死于家中的孩子名字。她们不应该死于一个无数中国人每天都是酒足饭饱的时代,更不应死于一个无数中国人每天都畅谈梦想的时代。

显示全文
灾难善后如何走出“灾后重视”怪圈 “中国式事故”的悲哀 潮州社群应当聚焦文化事业 “身边的禁令”为何难以执行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 “景区门票降价”切莫流于形式 少女之殇—没有青春的青春 金庸攻读北大博士是美谈还是笑谈 小学生踩踏的惨剧为何频频发生 五一景区“逃票攻略”是一种矫情的反抗 深沉的纪念南京大屠杀胜过愤怒 李登辉汉奸言论 出卖钓鱼岛向日本献媚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出场费高得吓人 卖一两张盗版碟就判刑能打击盗版么 中国教育腾飞还缺两只翅膀 中国顶尖人才流失为何世界第一 中国人的姓不只是一个符号 幼师虐童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仅靠道德约束不了游客“随手扔垃圾” “房姐”的41套房到底哪来的 “送温暖”不要搞成“秀温暖” 是对知识产权的人为亵渎 抄袭丢的是诚信 裸模老汉呼唤家人关爱 中国是“礼义之邦”非“礼仪之邦” 肯德基“卸责式”道歉有多少诚意 把反腐寄托于制度的想法太天真 进口转基因大豆为何不可怕 “抵制西方情人节”是文化自觉吗 生男生女预测表 称被群殴致伤 华山被捅游客质疑嫌犯身份遭顶包 野味餐馆的“野味”是谁的“盛宴” 贪财好色的和尚为何还有人喊冤 收入分配改革须尽快回应民生体验 车号吉凶查询 节回家成文化苦旅 消费文化令节日异化 中国教育应该推行异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