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篝火晚会——>舞狮——>龙舟竞赛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青铜?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以来常盛不衷。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来由,一般有两种说法。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龙子节”。古代的先民是以龙为图腾的,龙子节就是以盛典祭祀龙祖先。依这个说法,端午接的源头则相当古远了。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说法,则说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人他忧国忧民,最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愤愤然跳入湖南的汨罗江而死。民众对他的死十分震惊,对他怀念之余,还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划龙船于江面上,说是要寻找他的尸首;又将粮食用竹叶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龙类的水兽吞食屈原的尸首。相延正习,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赛龙舟和吃棕子的风俗习惯。从这一说法来看,端午节应该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
据文献记载,过端午节在唐代已十分盛行,当时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为端五节,传谕全国各地纪念屈原,使端午节成为正规的大型纪念节日。端午节各习,就如端午节的来由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且延续至今,尚有方兴未艾之势。据记载,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盛行,盛唐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锣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狮队穿家过巷的时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东鄂西货物集散之枢纽,为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来,到夷陵经商贸易、奠基创业的商贾大户,悠游四海的迁客骚人及达官显贵纷至踏来。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大江淘尽多少风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钱却永存于世,流传千古。邮票是精美的艺术品,是认识世界的窗口,集邮活动在夷陵故土宜昌方兴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被贬任夷陵县令的时候,曾写过一首《劳停驿》的诗。“驿”即驿站,古时邮人送信歇脚之地。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见900多年前古夷陵邮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称火柴贴画。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里,“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厂家发行的“三国人物画选”、“京剧脸谱”等火柴贴画成为收藏迷的抢手货。(摘自欧阳运森《沧桑寻梦》)
宜昌拟建历史文化长廊
宜昌市将滨江公园建成历史文化长廊的多年设想即将成为现实。王昭君、屈原、三国人物等宜昌名人将被用艺术手法制成雕塑搬进滨江公园,来自四川美院的两位教授及设计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已开始同宜昌市有关部门洽谈。据悉,历史文化长廊拟围绕五个主题建设:一是屈原吟诗投江等史实;二是王昭君出塞和亲;三是陆逊儒生挂帅火烧夷陵、刘备借荆州、赵子龙千里走单骑、关羽败走麦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韵;五是葛洲坝、三峡大坝等。
咸丰将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丰县确定依托尖山张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资源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脚楼之乡”之称。唐崖土司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司城帅府内机构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马、张飞庙、土王墓等仍保存完好。这里吊脚楼依山而建,歌舞、服饰、节庆、文化、饮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着明显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