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据报道,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机构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迫在眉睫。而在家庭养老仍为主流的情况下,子女孝顺与否,确实事关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新24孝”的出台,说明大家意识到着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是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这样简单的内容,有多大意义,引起不少人的质疑。

我也怀疑这样单薄的“新24孝”,能否制衡全社会“孝道”的大面积滑坡。孝的基础在道德,孝是道德派生出来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之花。如今,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的社会道德滑坡的严重程度,令人扼腕。如果仅仅靠“新24孝”这样类似口号式样的号召去扭转,恐怕有些难度。

以为“新24孝”标志时代的前进,是对“孝”文化新的理解和创新,恐怕都要打一个问号。“老24孝”,即使今天有不足甚至过时的部分,但其中的每一“孝”,都是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人物与故事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积累,是一代代随日子一起在传统道德伦理的身上结出的结实的“老茧”。

对比形象而朴素的“老24孝”,更凸显“新24孝”的单薄,以及口号化和形式化的毛病。这不仅显示出有些部门以创新为借口而对传统孝文化理解的偏颇,甚至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凸显有些部门面对这样牵涉千家万户的老龄化问题,应对的思路还是有些简单。

这“24孝”可能也是根据一些社会现象总结而来,有一定针对性,但要说这些就代表了“孝”,则未必准确。看看这新24孝的内容,并没有比春节晚会上传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走出多远。实际上,“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子女孝顺与否,父母冷暖自知。硬生生地总结出什么标准,初衷再好,折射出的都是一种惯性的行政思维模式,社会效果可想而知。

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水过地皮湿的简单号召,不是急于发布口号,或编唱什么歌曲和童谣,而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从净化社会风气、重铸社会道德,修补孝道伦理出发。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孝道”,应该是民间自发培育而成。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实在在为老年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来引导,比如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多建一些公立的养老院,多关注孤残老人的心理救助,比发布“孝”的行动标准意义大多了。

显示全文
哈尔滨连发7起路面坍塌事故 知丑比臭美强 傈僳族的烟酒习俗 卢沟桥治水奇招 安装十把“斩龙剑” 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航天员刘洋母亲成“当代孟母”候选人 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打开父母的心结 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经常为父母拍照 教父母学会上网 聆听父母往事 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 阿昌族的创世传说 嵩口古镇的千年缩影 嵩口古镇的建筑艺术 七宝古镇的避风台 梅林印象 梅林古镇的土楼文化 石佛寺古镇 保安族的传统婚俗 维吾尔族的多样请柬 打造美男之乡 河南开建潘安文化园 苏州“东方之门”造型引网友吐槽 普米族的生育习俗 珞巴族的葬俗 珞巴族的禁忌文化 饮酒需有德 傈僳族的弩弓与毒箭 礼义中的婚姻 傣族的生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