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在河南省拟作为大运河申遗的6项文物遗产中,隋唐大运河位于郑州境内的“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便位列其中。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与长城齐名。

在历史的轮回中,隋唐大运河见证了许多朝代的更迭、兴盛与衰落,到如今,它却被众多的人遗忘在历史深处。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随着运河申遗的进行,隋唐大运河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郑州境内有一条河叫索须河,曾是隋唐时期繁荣的通济渠,是由发源于郑州西的索水和须水交汇而成。通济渠荥阳故城段西起堤湾村,东至祥云寺与贾鲁河交汇处,河道长18公里,是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河道。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通济渠荥阳故城段”确切地应该被称作“索须河故道”。在学术界,鸿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运河,它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但是鸿沟的出名,却源自于汉霸二王城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公元前203年冬,刘邦、项羽连番征战,最终项羽被迫与刘邦约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即指此鸿沟。但“鸿沟”这一名称的源头,却还要向更早的历史时代追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海旺说:“鸿沟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战国的魏惠王开凿,在其后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是黄淮间的主要交通线路之一。该运河在今荥阳北引黄河水,向东经过开封折向南部,经过尉氏、太康、淮阳后汇入淮河。鸿沟的开凿为隋唐大运河积累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其中的通济渠,就是在鸿沟等旧有河道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西安),以洛阳为陪都。杨坚在两个都城之间开凿了广通渠。其子杨广(即隋炀帝)继位后,全国进入运河大建设时期。他以洛阳为中心,征上百万百姓开挖至江苏的通济渠,同时又征10万百姓疏通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修的邗沟。其后5年,杨广又先后两次征百姓,修通北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以及江苏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由此,南北大运河始成,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公里。当时河南的水上交通十分繁忙,“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运河沿岸一大批城市也迅速兴起,如商丘等地的商业就极为发达。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缺少清淤治理,因此此段运河逐渐淤塞断流。但是,永济渠仍能通航。元灭南宋以后,货物由长江船运至淮河,然后逆黄河(当时改道,由淮河入黄海)而上达河南封丘,陆运90公里后,从河南浚县进入永济渠水运至通县,再陆运至大都(今北京)。因为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于是,元朝花10年时间开挖了洛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隋唐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与永济渠中北段,如此一来,大运河便不必绕道河南。这便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在每个朝代,名字不尽相同,宋代时,称为汴河。运河水源最初主要来自于黄河,但因黄河水多沙经常淤堵,宋代的人便将目光投向了水量较大又较为清澈的洛水。史称导洛入汴,其目的也是为了漕运。导洛入汴之前,一般汴河船只在水深四尺的情况下即可行驶,经导洛入汴,水深一丈,这样黄河的大船可直入汴河,汴河中较大船只也可进入黄河。河南一度是大运河申遗的“弃子”。最初运河申遗,仅指的是“京杭大运河申遗”,河南并不在申遗省市之列。但不少文化界、考古界人士表示,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应该是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撇开河南境内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的文化是不完整的。2007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大运河申遗”,隋唐大运河被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目前,我省已初步确定了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基本走向。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曾如此描述隋唐大运河的价值:“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贯通了各个方向,既有经济意义,也有军事意义,留下来的许多遗址,就像是文化走廊上的一颗颗明珠。”随着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进行,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正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得以回望运河之上“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的盛景。

显示全文
仓颉造字与民间惜字习俗 从楠木桥牌坊窥探中国古牌坊的文化悖论 三花酒的民间传说 贴福字的由来 走近禅宗祖庭 斯琴掛萨满及其弟子的出马仪式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大雄宝殿落成 禅者乔布斯 渔业民俗 农业民俗 牧业民俗 养殖民俗 手工业民俗 服务业民俗 江湖习俗 婚姻习俗 “创造性”概念的历史 对当前社会人类学几个术语的认识 求子习俗 神秘的“跳大神” 神秘的萨满 汉族的团年饭 白族的建筑艺术 满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秦淮灯会 高椅古村 最早的船形酒器 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简述 中国古代黄酒的酿造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中国古代蒸馏酒的酿造 中国少数民族浪漫情事大观 明代的服饰 中国古代药酒和滋补酒的酿造 恒山悬空寺 民国的服饰 周朝的礼乐制度 土族纳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