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汉藏语系,藏缅语系彝语支彝族分六个方言群,蒙自彝族属南部石屏、新平方言群,蒙自彝族可分六个小方言区,即坝区(十里铺、雨过铺、红寨、草坝、多法勒)聂苏(罗罗)语,山区西北勒、鸣鹫、老寨仆瓦语,芷村、期路白仆瓦语,冷泉、水田仆瓦语,水田嘎马底仆瓦语,冷泉姆基语,各语支因有明显共同渊源和具有定汉语借词。因此,语系要素基本一致属南部石屏、新平方言,仍可基本通话交往。
目前聚居西北勒仆瓦泼支系的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妇女和未入学的儿童多数不懂汉语和其它支系的语言,散居其它山区的仆瓦泼,如:芷村岩峰窝、老寨羊街子等族,改操汉语。现无论城区、坝区、山区彝族各支均趋于汉化,渐操流利的汉语兼民族语言。
彝族文字在汉文文献中曾被称为夷经“爨文”、“韪书“,彝族称为聂苏书所,彝文创制和使用,有学者认为有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学家成功应用古彝文译破西安半城遗址等甲骨文和符号。从传说中伊阿伍、恒本阿鲁、吉禄、毕阿西拉则、密阿叠到唐代彝裔阿畸都先后参与过彝文的创制和收集工作。彝文象形会意、诸义的音缀文字一般一字一音,其文字总数12000个,常用1000—3000个,其基本特点是缀字成文。随着长期的历史演变,古彝文的笔画简代,结构也比较规范,但仍以表音为主,在使用时转音或引深其意,有时也用于表间地987年云南省推广使用规范彝文,蒙自部分教师和有关部门人员也参加规范彝文的培训学习,由于各种因素,未能推广和使用。
蒙自通行古彝文,形在篆隶之间,多呈长方形槽卧形,和其玉溪彝文一致,同字和四川凉山规范的彝文约呈90度方位差,明代禄氏土知县以官方形式开办过彝文塾馆四所,但规模不大,主要是传统教育形式,明代蒙自继承使用彝文使用发展到达顶峰,阿迷(开远)彝文系此时传入,其中大庄上菲底彝文版本为代表。清代改土归流后,彝文传播方式及父传子,子传孙或师徒相传授,祭祀时现场教学,毕摩(白玛)在彝族民间享有较高威望和影响,民言:“宁与毕摩成邻居,不与官家共一家”之说,改土归流后,毕摩退出政事,一般只从事祭祀活动和整理典籍,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匠人家中无钱财,摩毕家中无酒肉。”并是真实写照,清中叶,随着汉文私塾在彝村的发展普及至清末彝文发展停滞,取而代之的是汉文化教育,彝族传统教育退居第二位。古存彝文典籍的流散于聂苏支系家庙宗祠和上层人土中,江水地禄氏、大郭西李氏、雨过铺李氏、十里铺李氏、仁厚理氏等均有彝文版本典籍珍藏。“文化大革命”绝大部分彝文典籍毁于动乱,知晓彝文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