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民间的服饰特色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建国前(当时还没有成立东营市,仅指当地的村落),当地百姓多自己纺线织粗布,以青、蓝、白色为主,做成高领袄、褂、袍、大腰肥裆裤等, 有单、夹、棉之分,腰带亦为布腰带。男子上衣多为对襟,女子为右掩襟。年轻女子多穿红绿印花布衣服和撮花布衣服。冬季有外扎腰、扎裤腿的习惯。农民干活时穿自做的浅布鞋、双脸子鞋、牛鼻子鞋等,鞋底是手工纳的多层底,冬季穿棉鞋,闲居时穿“蒲窝儿”(用蒲草或苇穗编织的鞋)。袜为土布白袜或蓝袜,雨天穿满纳帮底的泥袜。秋季戴帽垫,冬春戴风帽、橹帽。年轻女子婚前多扎长辫子,婚后梳纂套网扎簪子。富有者戴耳环、手镯、戒指等, 老年妇女戴“脑带子”帽,前边饰以帽花,小孩戴挽帽或虎头帽。中年男子多戴毡帽头、三大扇帽。

建国后,女子戴首饰之俗渐废,至“文化大革命”期间绝迹。人们多穿细布衣服,粗布衣渐少,常用布料有卡其布、条绒布。中青年男子穿中山服、国防服、学生服,穿球鞋、五眼鞋、圆口鞋、解放鞋。年轻女子穿蓝士林布上衣,女干部、女学生多穿列宁服, 着力士鞋、松紧鞋。冬季部分家境较富裕的男女着黄、黑、蓝色棉大衣。男子留分头、平头,戴八路军帽、八角帽。冬季戴解放帽或三大扇帽,围长围巾。中年妇女多留齐耳短发,青年妇女扎两条辫子,围红、绿、黄等色方头巾。老年人的服饰仍沿袭旧俗。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服饰也出现新变化。石油工人多穿蓝色棉布工作服,分单、棉两类,鞋为牛皮工鞋、橡胶雨鞋,配有雨衣。“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人多穿军服、戴军帽、着军鞋,上下一身草绿,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70年代末,时兴涤纶、涤棉、毛织品,流行灰、蓝、黑色,服装款式变化不大。男女皆穿塑料底鞋或翻牛皮鞋、布鞋,穿土布袜或线袜者渐少,穿人造纤维袜者渐多,但许多农村家庭主妇仍在新买的纤维袜上缝上一个厚实的粗布袜底,以使袜子耐磨。

进入80年代,人们的服饰观念更新,变讲究实用耐穿为追求美观时髦,色彩日益丰富,款式不断翻新,质料渐趋高档。领风气之先者总是青年人,尤以城镇青年为甚,西装、茄克衫、面包服、运动服、羽绒服、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呢子大衣、风雪衣、 健美裤、萝卜裤、脚踏裤、羊毛衫、T恤衫等新潮迭出。女青年多穿百褶裙、连衣裙和高筒尼龙丝袜,男青年中穿大红大绿或大花者不为鲜事。老年人则大多保持着传统的服饰习惯。男子多留分头、平头,个别男青年留长发,男子中一度流行鸭舌帽,但戴帽者越来越少。女子发型各异, 有的留披肩发,有的扎辫子,有的留马尾式,有 的烫发。女子戴帽在防晒和防寒的同时,更具装饰作用。男女夏季多穿凉鞋,冬季穿皮鞋、旅游鞋、翻牛皮鞋、布棉鞋,女式鞋多为高跟鞋。用化妆品、戴首饰者渐多,化妆品多为增白、润肤品和香水, 首饰主要有各式发卡、戒指、耳环、项链、手镯,但质地贵重的纯金制品不多。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穿中山服的少了,穿西服的多了;穿布鞋的少了,穿皮鞋的多了;穿棉衣裤的少了,穿羊毛衫的多了;穿化纤制品的少了,穿纯天然制品的多了;单纯追求高档品的少了,注重个人感受的多了。服装有了礼服和休闲服之分,礼服主要指西服,讲究质地考究、裁剪合体、熨烫笔挺;休闲服包括休闲西服、茄克等多式服装,讲究穿着舒适、自然大方、具有个性。女子裙装款式更为丰富,且穿裙装已不再局限于夏秋季节,冬春亦有穿裙装者。部分青年女子夏季喜穿超短裙。城镇中、老年妇女穿裙装者增多。首饰多为金、银、玉制品。男用首饰主要有领带夹、戒指和项链,佩领带夹者比较普遍,戴戒指、项链者多为青年人。女子佩戴的饰品有发卡、耳坠、项链、戒指、手链、手镯、 胸针等,城镇女子佩戴者比较普遍,农村以青年女子为主。

显示全文
临沂乐舞 淄博禁忌习俗 单县丧葬习俗 宁阳喜庆禁忌习俗 冠县玩龙灯 环翠恶习及除治 德州跑驴 滨州结婚风俗 乳山大鼓 青岛生礼民俗 济南千佛山庙会 临沂戏曲 高密剪纸 泰山民俗 山东烟台结婚风俗 石榴与杨贵妃 冠县器用 海阳通忌 聊城民俗活动 正月不剃头 乳山渔民号子 临淄方言 阳谷县生活习俗 济南的习俗 衲底的“足衣” 金乡特色方言 “老济南”的俗话儿 德州高跷 烟台过年的习俗 滕州民俗喜庆 高青礼俗 威海丧葬习俗 淄博地区打铁花 栖霞秧歌 金乡庙会庆典活动 金乡敲诗 莱州风俗 正月十五耍龙灯 山东蓬莱民俗 肥城桃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