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俗曲小调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首出现于宋,盛唱于明清,今被称为《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间小调,不知有多少人被它那委婉伤感的音调和富于人情味儿的内容感动!明叶盛《水东日记》录江浙民俗生活时说:“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随后便附录了他记录的这首小调歌词。可见,这首被称为“山歌”的小调在明清时代已发展成为家喻户晓、争相传唱的歌曲了。明清小调、山歌、时调、俚曲、小唱等称谓,常可互换称呼,有时也被泛称为“俗曲”。这是说,此类歌曲内容多反映民间世俗生活并且通俗易唱,所以很受城乡人民群众欢迎。

明清俗曲小调是宋元词调小曲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曲调之丰富,内容之庞杂,流传之广泛,又远远超过了宋元时期的同类型民歌。据杨荫浏整理部分史料所列明清俗曲小调名称统计,明代的有《锁南枝》、《山坡羊》、《打枣竿》等31首;清代的有《闹五更》、《寄生草》、《银纽丝》、《剪靛花》、《王大娘》、《满江红》、《鲜花调》等208首,实际上民间流传的曲目,数不胜数、记不胜记,何止百首、千首。

明清俗曲小调以其优美婉转的动听曲调和朴实含蓄的通俗歌词,引起了不少文人学士的关注,他们或收集记录整理成册刊印;或模仿其形式和风格作词谱曲;或发表言论赞赏推崇,表现出了以往时代文人学士对俗曲小调少有的热情。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编辑《山歌》一册,成为私家出版民间山歌小调专集的第一位文人。清文学家蒲松龄编著《聊斋俚曲集》,配用俗曲50多种,其中部分曲目至今还在山东淄博一带传唱。

明清俗曲小调在广泛传播过程中,对说唱音乐曲种和地方戏曲音乐唱腔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说唱曲种和地方戏曲剧种常常吸收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来丰富和发展本曲种和本剧种的音乐唱腔。如明末清初在全国各地普遍流传的小调《剪剪花》,原名《剪靛花》,曾先后收入《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俗曲集中,它在四川清音中却衍变成为一首名叫《放风筝》的小调曲目;在东北二人转剧目《小看戏》中又发展成为该剧目的基本唱腔。又如明代开始流传全国各地的小调《银纽丝》,曾先后收入《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等俗曲集中,近现代在河北流传的《探亲家》就是它的典型遗存。

明清俗曲小调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艺术影响,除时代赋予它便于发展的特定社会经济文化土壤外,还由于它本身具备了一些易于广大民众接受的艺术特点,那就是它在思想内容上的民众性;形式结构上的简洁性;音乐形态上的可塑性和艺术功能上的娱乐性。

显示全文
擂琴的来历 古代歌舞名家杨玉环 大唐舞蹈的意境 独特的拉弦乐器 先秦女歌手韩娥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古代的歌舞百戏 弦索十三套 琴乐之境 鼓吹乐的起源 唐代舞蹈名家 隋唐时期的音乐 流传至今的敲击乐器 教坊与梨园 民间乐器“长尖” 音乐家孔子 三分损益法 沂蒙山小调 南宋琴师徐天民 乐府双璧 民族音乐家 乐器“芦管”的传说 曾经的中国“华尔街” 平遥南大街 庐山石头天下奇 厚板塘古村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老阊门吊桥水市 莲花佛国九华山 新疆和田大清真寺 帝王后妃墓群之“清东陵”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泰山文物概述 最大观景台 米脂窑洞古城的老街传奇 西藏公共建筑“寨碉” 享有胜誉的和田建筑 金灿灿的花海 北京古城墙为何缺了西北角 摆奘教派最大佛寺“菩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