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芦管”的传说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芦管

芦管,纳西族吹奏乐器,纳西语称波怕或晡布。相传公元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丽江时所带蒙古族乐队中有芦管,并流传至今,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单吐、颤音等,用于演奏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传统乐曲有《万年欢》、《代五》、《浪淘沙》和《美丽的白云》等。“清水流,清水流,流去悲哀和忧愁,芦管声声唱深情,清水万古流”,这是剑川民间流传的一首民歌。传说远古时候,剑川一带曾遇大旱。坝子上有一户白族人家,母女相依为命。一天阿妈出门挖野菜,路遇一位昏倒的白胡老人,将其扶救回家,经母女细心调养,白胡老人病体痊愈,老人送一粒可变金、银的红宝珠答谢她们,小妹拒而不收,恳请老爷爷从干涸的河里变出水来,让农家种上稻谷,吃上好吃的白米。于是老人掏出怀里藏的一根带眼的竹管,安上一个芦哨,吹出了优美的乐声,并告知:“这叫芦管,用它吹奏《清水流》,可解除旱灾。”小妹学会了吹芦管,她站在干枯的河边吹,刹那间河道里涌出了流水,她站在田埂吹,田间闪出了水波,人们种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绿装。此后,芦管就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传。芦管的历史芦管的历史久远,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参、元稹、张祜、薛涛等都在诗中描绘了芦管的妙响,白居易在《听芦管》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峡唱,在雁门吹。”张祜的诗中则有:“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据民间艺人相传:唐玄宗开元九年间,李隆基皇帝曾送给大理南诏王龟兹乐,其中就有芦管,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南诏王异牟寻到京城长安奉献《南诏奉圣乐》时,带去的也有芦管,说明早在1200多年前,芦管已从中原传入大理白族地区了。

显示全文
民族音乐家 明清俗曲小调 擂琴的来历 古代歌舞名家杨玉环 大唐舞蹈的意境 独特的拉弦乐器 先秦女歌手韩娥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古代的歌舞百戏 弦索十三套 琴乐之境 鼓吹乐的起源 唐代舞蹈名家 隋唐时期的音乐 流传至今的敲击乐器 教坊与梨园 民间乐器“长尖” 音乐家孔子 三分损益法 沂蒙山小调 曾经的中国“华尔街” 平遥南大街 庐山石头天下奇 厚板塘古村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老阊门吊桥水市 莲花佛国九华山 新疆和田大清真寺 帝王后妃墓群之“清东陵”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泰山文物概述 最大观景台 米脂窑洞古城的老街传奇 西藏公共建筑“寨碉” 享有胜誉的和田建筑 金灿灿的花海 北京古城墙为何缺了西北角 摆奘教派最大佛寺“菩提寺” 历史名人的纪念建筑 永春翁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