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是戏曲园中的奇葩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淮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2007年,淮调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调属梆子腔声腔族群中的一个地方剧种。据《河南新志》记载,河南梆子稍事变通,行于沁阳一带者,曰“怀调”,亦曰“怀梆”,又称“漳河老调”,是在豫北、冀南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剧种,流行地域涉及旧治彰德(安阳)府、卫辉(卫辉)府、顺德(邢台)府、广平(永年)府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据《安阳县文化志》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淮调就开始流行于黄河两岸。当时的淮调是以弦索调为基础,其艺术风格已初步形成。在随后的岁月里,淮调时断时续,时兴时衰,既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直至清康熙年间,经过千余年的文化浸透,淮调才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这时,淮调向南已发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则到京津一带,淮调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开始走进官府州衙,其中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军队中已多唱淮调,除官衙公办戏班外,民间私办的淮调班也较为普遍。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做“上三班”。当时曾出现了如名花脸“大头王”、名旦角天保、名小生杨凤山等一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身怀绝技的名演员。群众流行有顺口溜:“《夜看兵书》"大头王",火爆连天数"二壮",舍了爹,舍了娘,舍不了天保《反西唐》。”之后相继出现的名演员还有马柏锁、两合土、郭德胜、老遂成等。民间淮调如安阳县都里、辛村、北郭和林州市东岗等地都有自己的淮调班社。

随着淮调艺术的成熟和繁荣发展,专事戏曲教育传承的科班(窝班)也在各地接踵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如内黄县孟庄傅老桃淮调班,自乾隆年间办班到民国初年,延续办了十三科,培养了一大批淮调艺术人才。

显示全文
泥人张彩塑 台湾的南管戏 乐亭大鼓 梅花大鼓 宁波骨木镶嵌 山西五寨面鱼 天津时调 广陵琴派 台湾纸艺—五花八门的纸 南通风筝 南澳渔民过年习俗 中国长春电影节 天津的京剧 樱花艺术节 山东秧歌 京韵大鼓 沈阳大秧歌 涞源民间艺术 下沙大盆菜宴习俗 忠信吊灯习俗 辽宁省的曲艺 上海小热昏 快要失传的竹板书 扬州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 东北二人转 福建沙县肩膀戏 东北大秧歌 版画之乡 台湾民间戏剧 保定书话艺术 苏丹人婚礼 朝鲜人的婚礼习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 吉尔吉斯斯坦的丧葬习俗 巴厘岛人的奇异风俗 委内瑞拉饮食习俗 安哥拉饮食习俗 甘露民俗风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