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失传的竹板书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度日。河北来京行艺的鼓书艺人刘丹池为谋生计,与其师张连奎放弃弦索,改用竹板伴奏演唱。刘丹池下传弟子分成两个支脉,一竹板书脉以金永贵为代表,下排万、福、来、临、贺、国、顺、玉、海、潮各字辈传人;又以一脉以王永祥为代表,下排春、德、庆、田、祥、常、如、胜、茂、宣各字辈传人。

清末民初是竹板书在北京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代表艺人,佘来荣、贾宝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东安市场、朝阳门外、门头沟、天桥等地演出,极受听众欢迎。

竹板书前身叫“落子”,清朝末年萌芽于冀中地区。当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冀中一带多乞丐。有的乞丐在讨饭时用牛胯骨钻孔栓上铃铛,摇晃着唱自编的顺口溜,人称“耍胯骨”的。后来,有人改用竹板伴奏这种曲调,应用于农村举行婚礼时“念喜歌”。借鉴道教“梅、清、胡、赵”四大门派的传延方式,以师徒授艺传播为主体,子承父业的家庭沿袭方式为附,但有门里学艺也必须门外拜师的定则。竹板书“万、福、来、临、贺”五代艺人中都表演艺人出现过享誉一时的杰出人物。

约在1849年前后,兰万祥用这种形式演唱小故事和演义书目。“五四”运动前后,“落子”在任丘一带较为盛行,艺人们收徒传艺,各立门户,流传越来越广,逐步蔓延到冀中、冀东及辽宁一带,随之出现了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如王来恩、刘春堂、刘驾亮等。

显示全文
上海小热昏 辽宁省的曲艺 淮调是戏曲园中的奇葩 泥人张彩塑 台湾的南管戏 乐亭大鼓 梅花大鼓 宁波骨木镶嵌 山西五寨面鱼 天津时调 广陵琴派 台湾纸艺—五花八门的纸 南通风筝 南澳渔民过年习俗 中国长春电影节 天津的京剧 樱花艺术节 山东秧歌 京韵大鼓 沈阳大秧歌 扬州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 东北二人转 福建沙县肩膀戏 东北大秧歌 版画之乡 台湾民间戏剧 保定书话艺术 苏丹人婚礼 朝鲜人的婚礼习俗 为什么老年人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困惑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 吉尔吉斯斯坦的丧葬习俗 巴厘岛人的奇异风俗 委内瑞拉饮食习俗 安哥拉饮食习俗 甘露民俗风情节 山西平定元宵塔火 晋北“打平伙”习俗 六月六“走麦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