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嘲鲁儒》的诗:“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讽鲁地的读书人死啃儒家经典,不明经世济民之策。十八世纪上半页,中国的巴尔扎克吴敬梓,创作了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一生为中举而奋斗,却于经济之道一窍不通。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笔下又出了个孔乙己,穷到靠赊欠酒资度日,靠偷书钻故纸堆,却仍然不忘在小孩子面前卖弄“回”字的四种写法。鲁儒、范进和孔乙己,正是封建社会一般知识阶层的真实写照,终日沉醉在尊孔读经和性理空谈中,“潦倒不通庶务”,迂腐穷酸之态,令人可憎而又可怜。“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时代呼唤经世济时之才,陶澍应运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挺立潮头的弄潮儿。承前启后建树颇多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海滩,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销烟池内,200多万斤鸦片升起的烈火浓烟,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而就在前一天,以清廉能干著称的改革家陶澍却累死在两江总督任上,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为漫长的中国古代史划上了句号。应该说,陶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卓有成就的改革家,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是一位标志着封闭的、封建的古老中国走向开放、走向近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陶澍“少负经世志,尤邃史志舆地之学,所至山川,必登览形势,访察利病”,“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主张“有实学,斯有实行,有实行,斯有实用”。他明确反对厚古簿今、空谈义理,反对逃避现实、迂腐庸朽。他认为经学即是经世之学,只有“经术明”,才能人才蔚起,才能造福国民。他在长期的两江封疆大吏任上,大力兴利除弊,推行多项重大改革,如清除漕弊,倡行海运,整顿盐务,创设票盐,治理江河,兴修水利,清理财政,改革币制等等。陶澍的经世致用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商人,发展商业,提倡农商并重。他在推行改革中,借助商业资本,利用商人力量解决漕粮运输问题,改官督商运为商人自由运输来促成票盐改革。陶澍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只是给没落中的清王朝注上了一支强心剂,但他上承王夫之,下启林则徐、魏源、左宗棠、曾国藩,将宋代湖湘学派倡导的致知力行、经世致用的学风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创立了特色鲜明的湖湘经世学派。其盖世之功,永远留在中华史册上。一片血诚为民除患陶澍在水利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若干举措富有开创性。 道光三年正月,陶澍任安徽巡抚。六月,长江大水,安徽濒江三十余州县堤圩皆破,田园房屋淹没。时经三月,消水不及三尺,补种无望,灾情惨重。陶澍接连发布《安徽水灾布告》,制定切实可行的救灾政策,并派出官员到湖广、四川、江西“购米十万担”,减价平粜,还劝捐数十万金”,救济灾民。同时,亲自深入安庆等重灾区勘察,动员人民生产自救,重建江坝,保卫田庐。 经过这次水灾的惨痛教训,陶澍深感兴修水利是攸关民生的大事,决心筹办安徽水利。道光五年二月,陶澍向道光皇帝上奏安徽的治水方案。他认为“皖省南介大江,北近黄河,西引长淮,东潴湖泽,低洼之处,最易受淹”。主张提高洪泽湖的蓄水量。认为“洪泽一湖,必藉淮源旺盛,方资收蓄敌黄,自应多方导引,以助其势”。而“寿州境之城西湖,凤台县境之焦岗湖,凤阳县境之花源湖,均可抽沟入淮”。另一方面,他还主张在淮河两岸筑堤束水,并提出了“民办官助”修水利的办法。 陶澍的治水方案,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赞赏和批准。于是,他便及时督饬各州、县组织力量,大兴水利。除“治寿州城西湖、凤台焦岗湖、凤阳花源湖,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之外,还在沿长江各县计亩出夫,修筑堤防,保障农田。验收之后,陶澍对为修堤出大力人员记功,对捐巨款绅士送匾奖励,大大调动了各地吏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接着,他又督饬“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为日后兴修水利筹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