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东南部,有一片叫做"门隅"的地方。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气候温和,树木葱笼,流泉飞瀑,江湖密布,终年鸟语花香,四季如春。在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我国兄弟民族的一员--门巴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门巴族人民,以其民族的聪明睿智创造了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在门巴族地区考察时,目睹了饶有趣味的门巴族婚礼。
独特的"三道酒"
门巴族婚礼,十分热闹而又别具特色。当婚期确定后,男家便酿酒做饼、杀猪宰牛,紧张地做婚礼的各种准备。结婚之日,男家早早就派出了迎亲人:能说会道的"噶尔东"(媒人)、迎接新娘的"巴萨"(意为伴郎,由一未婚男青年充任)和"朗朗"(伴娘,由一同新娘年龄相当的女青年充当),还有二名男家的亲戚,他俩一人迎请新娘的舅舅,一人迎请女方的其他客人。按门巴族的习俗,新郎是不亲自来迎亲的。他们一行人到了女方家,-一向新娘父母及亲戚献哈达,敬酒,道吉祥,然后催促新娘启程。是日,新娘梳妆打扮,头扎五色彩辫,戴上巴尔嘎帽(门巴人所戴的用红黑省围相间制作的缺边小帽),身着红省图饱、腰系白围裙,胸前佩戴"考乌"(吉祥护身盒)、珍珠、松石等饰品,背上披一张小牛皮(这是门隅门巴族妇女特有的装束),显得十分端庄美丽。迎亲时,男方不仅派出了专人,还要在迎亲途中摆三次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三道迎接酒"。
为什么男家要如此周到接待女方家客人?原来,门巴族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婚礼期间,女家客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常常借故滋事,挑剔男家,一旦有机可乘,就制造事端,搅乱婚礼,直到男家赔礼道歉,敬钱献物,方才罢手甘休。因而婚礼期间,男家必须小心侍候,才能平安无事。"三道酒",是婚礼过程的第一关,能否顺利通过、经受住女家的刁难,直接关系到整个婚礼的成败。敬酒人都是经过挑选的能言善辩、精明能干之人,他们分三至四人一组在途中恭迎客人。
第一道酒摆设在新娘家的村口。当迎亲队伍过来时,早已恭候在路旁的敬酒人赶忙迎上前去,笑容可掬地问候:"尊贵的客人,一路辛苦!"说着,便献上一碗甘甜的米酒。酒碗边抹有三块象征吉祥的酥油,酒壶上挂有洁白的哈达,可谓话语动听,美酒醇香,接待热情,是无可挑剔的。可是女方客人却置之不理,黑沉着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肯接酒。这时,有经验的敬酒人不慌不忙,脸上挂满笑容,夸赞新娘的美丽和客人的富足与美德,另一人则唱起了优美的萨玛酒歌,捧酒献给客人。盛情之下,女方客人无话可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高兴地喝了所敬的酒,这一道酒便顺利通过。
第二道酒是在半途摆设,由另一批专门选定的人恭迎敬献,第三道酒在新郎家的村边敬。若"三道"都顺利通过,婚礼则成功在望。
罕见的"换衣"习俗
新娘一行人到达新郎家时,等候在门边的几位姑娘忙将新娘和客人迎进新屋,人座后,酒女们立刻献酒,边敬酒边唱悠扬的萨玛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伴娘"便带新娘入室,帮助新娘把从娘家穿戴来的衣服首饰全部脱去,从内衣到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的一套东西。换衣可谓是干净彻底,大有使新娘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这一习俗是奇特而罕见的,十分耐人寻味。我们知道,在人类婚姻发展史上,氏族外婚时期最初是男到女家的走访婚,实行"从妻居",母权占支配地位,世系从母系计算。随着男子在生产中的作用和社会上的地位的逐渐提高,男子便从妇女手中夺权,由此而发生了"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恩格斯语)。"换衣"的目的十分明显:进了婆家门,穿上婆家衣就是婆家人,这正是历史上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时期男子所采取的斗争方式的残留,是男子借换衣的方式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地位。门巴族婚礼上的换衣习俗以及女家亲戚在婚礼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上父权与母权激烈斗争的史实。
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这时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坐在一起,喝"东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人们唱起了《吉祥歌》:蓝蓝天空彩云飘荡,吉祥啊,灿烂的霞光;巍巍雪山银辉闪烁,吉祥啊,雄狮在欢唱;美丽山村喜气洋洋,吉祥啊,俊俏的新娘;酒烈情浓,歌舞飞扬,吉祥啊吉祥。人们载歌载舞,痛饮狂欢,通宵达旦。
新娘舅舅的"权威"
在婚礼期间,女方客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以新娘舅舅为甚。新娘的舅舅是婚礼上最尊贵的客人,是娘家人的代言人。在迎亲时,男家要派专人迎接;入座后,其又四处寻隙滋事,百般挑剔,"无理取闹"。当喜庆的婚礼正在欢声笑语中进行时,新娘舅舅却挥舞着拳头、厉声向男家发难了:你们看,这是什么酒,不甜,苦得很!难道是我家女儿心不好,才给我们这种酒喝!你看这肉切成什么样子,厚薄不匀,莫非是我家女儿长得不正才给我们这种肉!酒女连个笑脸都没有,为什么这样怠慢我们!不管男家招待得多么周到,他也要鸡蛋里挑骨头,胡搅蛮缠,大闹婚礼。他发难时,不时将拳头捶击桌面,显得异常愤怒,其他客人则在一旁帮腔,有时甚至将酒泼向敬酒人,掀翻酒碗杯盘。面对娘家人的发难,男家要马上敬献哈达,重设好酒,赔礼道歉,想方设法使娘家人消气,特别是讨好新娘的舅舅。如果新娘舅舅不接酒,把酒碗打翻在地,使闹婚进一步升级,最后由媒人出面调解,男家又殷勤敬酒,舅舅才面露笑容,喝了酒,事情才平息。婚礼上,新娘的舅舅及女方客人要尽了威风,虽然今天婚礼上女方的发难闹婚已只留其象征意味,但它作为婚礼上固定化的程序被保留下来,无不透视出昔日舅舅的权威以及对女权衰落与父权确立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娘家闹"婚变"
婚礼期间,戏剧性的场面不断出现。在女方发难时,如果男家处理不当,便会演出一场"婚变"的闹剧,而一般人家都会顺利过这一关的。谁知,一波未平,又起风浪。婚礼进行到第三天,女方客人要回家了,这时新娘的父母、舅舅以及亲戚要同新娘告别。他们劝慰新娘不要难过,好好在婆家过,孝敬公婆。最后同新娘话别的是母亲。她在开导完女儿后,厉声训导女婿:"你听着,你要好好待她,不能现在把她看作仙女,以后把她当作魔鬼,我们不依!"新娘眼看亲人都要走了,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在婆家,痛哭不已。这时,戏剧性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只见新娘的母亲突然拉着新娘,边往外走边说道:"女儿呀,回去吧!"女家客人蜂涌而上,簇拥着新娘出门,他们打着呼哨,扬长而去,演出了一场"婚变"的闹剧。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婚变",一下把男家搞借了,等反应过来,便急忙追上去抢夺,互不相让,乱成一团。最后,还得媒人出面调解,由男家再一次向女家赔礼敬酒,保证今后要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待新娘,女家客人才放手,任男家又把新娘拉回去。新娘虽然竭力反抗不回夫家,但男家人多势众,反抗是徒劳的,最后“拖”进屋去,引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整个婚礼,高潮迭起,风趣多姿,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