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楠木桥牌坊窥探中国古牌坊的文化悖论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五峰采花乡楠木桥村,有一座清代贞节牌坊。它建于清道光甲辰阳月乙卯年(1884年),系道光皇帝“圣旨”赐封向氏覃母的贞节牌坊,距今已有162年,仍保存完好。楠木桥贞节牌坊上,题有“道光甲辰阳月乙卯觳旦旌表节孝覃母向老夫人题赠”、“特署宜昌府长乐县正堂乔实授长乐县儒学正堂张仝赠”等字样,以实物和文字记灵的方式,佐证了该牌坊的文物价值和社会性定位,为宜昌市重点保护文物。

楠木桥贞节牌坊分四柱三层,为全青石条、石块打磨,雕刻而成。上为叠出重檐,有压顶枋、牙角,顶正中为打制的石宝瓶。全枋有浮雕百草花卉、古楼百戏、凤鹿图案和镌刻阴阳体文字。牌坊后为墓室,前有拜台,拜台占地面积65平方米。牌坊通高7.17米,边高5.77米至6.86米;上宽7.75米,柱基宽7.15米;柱宽0.32米,厚0.35米;固基石鼓有四,高1.27米,宽0.98米,厚0.31米;固基石枋呈鼓梯鼓形,有四面,各高1.35米,宽0.29至0.77米,厚0.31米。牌坊上正中为石雕龙头下视,龙头下为阳刻“圣旨”二字,右为阴刻“文经”,左为阴刻“武纬”,各字见方0.67米;中横批阳刻“乃见天日”,各字高0.53米,宽0.43米;下中横批“盛朝恩渥泽沛山陬”,左为阴刻“景明”,右为“气祥”二字,各字见方0.67米。下右枋横批阳刻“名标千古”,左横批阴刻“德衍群英”,各字见方0.24米。柱联字为阴刻,左一柱联“历志成家清操夙禀英灵气”,二柱联“襟山峙立千秋名誉光麟趾”;右一柱联“带水长流万里烟霞养凤毛”,二柱联“冰心抚子高节岁争日月光”。总之,作为三峡地区的民间古建事象,楠木桥贞节牌坊可谓集纳了中国古代贞节牌的诸多元素于一身,是典型的古代贞节牌坊代表。

牌坊,又叫牌楼,《中国大百科全书》给牌坊下的定义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控制空间的建筑。”通观中国牌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显著特征,那就是通常在牌坊的两边望柱上端,髹黑漆以防腐。因此,牌坊又被称乌头门或棂星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标志和纪念性建筑,有建筑史家中国牌坊将与西方的凯旋门相对应。

牌坊的出现,几乎与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步,最早见于史料文献的当为春秋时期,最初的雏形仅为两根立柱上架设一根横梁,春秋时称为“衡门”。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用于里、坊门的“乌头门”,早期乌头门的立柱都与实体墙相连接并安装门扇,并非独立的建筑,即“将雕工相当精致、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移植到了坊门上来,成为两根立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合成的乌头门”。乌头门有旌表门第的意思,非一般家庭所允许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官员的府第才准用乌头门。到了宋代,乌头门又被称为“阀阅”(据《营造法式》)。北宋中期,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城市中封闭的里坊制格局,坊门变成了跨街而立的独立牌坊。宋以后,自成一体的牌坊就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艺术建设类型。到了明清时期,牌坊的建立达到鼎盛,双柱、三柱、四柱、五柱方形、亭状等形制的牌坊,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地上遍地开花,用料也由原先的木质变成了砖制、石制,甚至于汉白玉;牌坊上的装饰雕刻也日臻精美,额坊上起楼筑顶,柱体坊间雕龙画凤,甚至连斗拱、屋檐之上也无不镌刻纹饰,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2 / 2 页下一页

显示全文
三花酒的民间传说 贴福字的由来 走近禅宗祖庭 斯琴掛萨满及其弟子的出马仪式 西双版纳总佛寺 西双版纳总佛寺大雄宝殿落成 禅者乔布斯 渔业民俗 农业民俗 牧业民俗 养殖民俗 手工业民俗 服务业民俗 江湖习俗 婚姻习俗 “创造性”概念的历史 对当前社会人类学几个术语的认识 求子习俗 广西壮族蚂拐节 指掌间流出幸福的刀味纸感 仓颉造字与民间惜字习俗 “追溯”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神秘的“跳大神” 神秘的萨满 汉族的团年饭 白族的建筑艺术 满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秦淮灯会 高椅古村 最早的船形酒器 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简述 中国古代黄酒的酿造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中国古代蒸馏酒的酿造 中国少数民族浪漫情事大观 明代的服饰 中国古代药酒和滋补酒的酿造 恒山悬空寺 民国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