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纳顿节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七十多个村庄都过纳顿节。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从农历七月十二日的宋家纳顿开始,一村接一村,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一直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日结束,历时63天。

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它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土族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等。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据《民和县志》等相关史料记载:傩舞源于上古时代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因为在《论语·乡党》中有孔夫子见傩舞而“朝服而阼立于阶”的记载,乡间又多把节日中的各种民间舞蹈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民和县文化局研究人员介绍,土族纳顿节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是由古代傩舞发展而来的乡傩民俗活动,而以傩舞发展而来的民俗活动能流传到现在的已经比较罕见。”

“纳顿节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活动的阶层广泛,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纳顿节不像其他松散的民间庙会,而是具有严格的组织程序。因为持续时间特长,狂欢期间涉及各个乡村管理和生产问题,因而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这些特点都使得纳顿节具有非凡的传承价值。

纳顿节除了是土族人喜庆丰收、祭祀鬼神的宗教节日,还是土族人重要的社交游乐节日。纳顿节的这段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内既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土族人访亲探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等社会交流活动。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用多种方式展现了土族的发展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土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也是我国众多游牧民族封建化历程的一个缩影。

“继承和研究土族纳顿节文化,有利于在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研究土族文化。”民和县文化局负责人告诉小编,纳顿节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远古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原生态的文化。研究纳顿傩文化对于研究整个傩文化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纳顿节作为青海省所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显示全文
周朝的礼乐制度 民国的服饰 恒山悬空寺 中国古代药酒和滋补酒的酿造 明代的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浪漫情事大观 中国古代蒸馏酒的酿造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 中国古代黄酒的酿造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简述 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 最早的船形酒器 高椅古村 秦淮灯会 满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白族的建筑艺术 汉族的团年饭 神秘的萨满 神秘的“跳大神” “追溯”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茶与婚俗 苗族婚俗 开封犹太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老南京的婚俗 苗族的姊妹节 为什么孔子建议“毋友不如己者” 苗族传统的牯藏节 布朗族服饰 侗族小琵琶 布依民歌 触摸朴素的美 道家的洒脱 朝鲜族服饰 老子对女性的推崇与尊敬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傣族服饰 达斡尔族服饰 白族服饰 东乡族服饰 中国礼仪“左”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