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腌渍食物,非洲的土著、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很早便懂得用盐来腌渍鱼和肉,欧洲大陆的人,也会利用橄榄油来腌渍青瓜、橄榄等农作物。中国也是较早懂得腌渍事物的国家。秋天,收获的季节,农家人的传统味道会把过剩的农作物利用腌渍的方法保存起来,无论瓜果梨桃还是各种蔬菜,以及豆类等用盐、糖、辣椒、酱油等,以技巧、时间变成风味独特的美味,甚至现在不少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
记忆中,每到秋天的时候外婆就会把家里的一些坛坛罐罐拿出来,细心地冲洗干净,和那些已经洗干净了的芹菜、柿子椒、韭菜、萝卜等菜蔬整齐地放在南房屋檐下,秋风吹过,等坛坛罐罐干透、菜蔬也发干发蔫了,外婆便把菜蔬分门别类地放进坛子里,灌进一些水,撒上一些盐,有的还会放进一些香料或是白酒,然后把坛子密封起来。冬天的时候,那些坛坛罐罐里的菜蔬便会陆续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有的依然翠绿,有的颜色发黄,时间和盐分让菜蔬发生了变化,咸酸的滋味,脆嫩的口感,秋天的菜蔬变成了冬天的咸菜,成为家里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小菜。
腌菜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的古代。在只有盐当调味的先人那里,腌菜已经被远古的厨师们使用着,为王公贵族们制造出那个年月的美味佳肴。孔子编纂的儒家经典《周礼》“天宫”篇有着这样的记述:“大羹不致五味,铡羹加盐菜”。羹就是用肉或腌菜做成的汤,这是我国关于腌渍菜最早的文字记载。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南信山”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作为蔬菜的“庐”、“瓜”,在西周或春秋时期,就有了腌渍加工做成腌菜和酸菜的工艺。(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菹菜者、酸菜也”。菹菜就是用乳酸发酵制成的酸菜。
那时候没有现代的保鲜技术,腌渍成为保存食物的基本手段。收获的季节,人们把那些吃不掉的瓜果、菜蔬用盐或者糖腌渍起来,用腌渍的形式把食品储存起来,延长它们的食用期限。这些为保存而腌渍的食物,无意中被时间进行了又一次的创造,生发出与鲜食完全不同的味道与感受,有时甚至有着更为醇美的味道。这种腌渍的味道历经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人们习惯的、喜爱的一种味道,至今依然常见于我们的日常饮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