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也是乐器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牛角,是瑶、彝、苗、景颇、纳西、怒、傣、布依、土家、仡佬、黎、汉等族的唇振气鸣乐器。流行于桂、黔、滇、川、湘、粤、海南等省区,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和贵州省黔南 、黔东南等地最为盛行。

牛角历史久远,其起源与原始狩猎的巫觋等活动有密切关系。在我国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 曾有新石器时代所用的陶制角出土。陕西省华县井家堡出土的一支陶角,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其形与牛角相似,全长42厘米、吹口内径1.8厘米、喇叭口内径7.4厘米~7.6厘 米,管壁厚0.8厘米~1厘米。这支陶角虽吹口较细,但仍能吹出音响,音量还较大 。当牛角等兽角普遍使用之后,方有这种陶角的产生。在史前及夏商时期,无论牛角还是陶角, 均作为信号器具使用。秦汉时期,角已在军中仪仗和鼓吹乐中使用,除动物的天然角以外, 还出现了用竹、木、皮革、铜等材料制成的角。从《汉代鼓吹乐队图》中可以看出,汉代所用的角很大,已不是牛角等天然的角,而是人工制作的角了。古代的角,先在少数民族中使用,与牧业、狩猎生活关系密切。东晋徐广《车服仪制》中有:“角,前世书记所不载,或 云本出羌胡,吹以惊中国马,或云本出吴越。”(引自《北堂书抄》)。《通典》也有:“角 ,书记所不载,马融又云出吴越。”

牛角多用天然生长的黄牛角或水牛角制作,常就地取材,规格大小不等,一般全长40厘米~70厘米,将牛角尖端锯平,在锯口中心钻一细孔,与角的内腔相通,圆孔上端扩孔并呈钝角状, 与号嘴相似。有的还在角的上端装置一个竹或木制吹嘴。

演奏时,角体较小者,双 手持角身吹奏;角体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于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无按音孔,也 无固定音高,依靠口形变化和气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锐;大 者音色浑厚、悠扬,可用于独奏或合奏。在湖南一些地区还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过坳》等牛角曲调。吹奏时用锣鼓伴奏。

桂北南丹和黔南荔波等地的瑶族人民,使用的大牛角最富有特色。瑶语称舟欧、勒力 ,直译为牛角,管体用一只特别长大的水牛角制作,锯掉角尖,钻一直径3厘米圆孔与角 内腔相通,以长30厘米的竹管或空心桐木管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圆孔中,角口处外接一截 长20厘米~30厘米、用棕毛和当地粘胶树的脂液粘缠制成的喇叭口,管体全长100厘米~120 厘米。吹 奏时,角用绳带挂肩,右手扶持角的腰部,左手持吹嘴木管,喇叭口朝向身后,吹气发音, 音色低沉、深厚,音量较洪大。为增加角的共鸣和使音色变化,常在角的弯腔处灌些清水并 放进三、四块拳头大的鹅卵石。适宜演奏徐缓悠长的曲调。每逢春节、传统节日、喜庆 丰收 等场合,瑶家人便欢聚一起吹奏助兴。除可独奏外,还常与铜鼓、瑶族大鼓、拉篥等乐器一起合奏。除瑶族外,土家、仡佬、黎、苗等族人民也使用这种大牛角。

广西融江流域瑶族的牛角,也用天然水牛角制作,瑶语称姜,用于丧事哀乐吹奏;贵州 彝族牛角,彝语称孩过,用于喜庆、丧乐;湘、黔边界苗族牛角,发音悲壮,用于聚众 集会;布依族牛角,发音低沉,用作集合信号。在两广、海南和湖南的瑶、黎、土家等民族 中,还流传有用两节牛角套接而成的牛角号,短节套在长节上,全长约50厘米,可奏五声音 阶,音域g-g2。用于节日和丰收庆祝,也用于道教的道士做法事、巫师还愿等活动中。

还有一种用黄牛角制作的小牛角,树皮卷制的吹嘴置于牛角细端。牧童常用于吹奏自娱。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牛角多只,其中有一支湖南苗族牛角, 用水牛角制作,全长54 厘米,吹嘴直径2厘米、孔径0.5厘米,外镶铜箍,角口呈椭圆形,长径10厘 米、短径6厘米,近吹嘴12厘米处管身刻有三条环形纹饰。此角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 大型画册中。

显示全文
清镇古牌坊 四川冰粉的传说 古代的某些音乐术语 白族人崇尚“六” 浅谈陕西红拳 梅花螳螂拳 青海最早的古桥和古渡 黎族古老的副业 芦笋的春日幽香 禅意十足的乐器 昭君与昭君墓 毛南族的定情物 腌渍美食的味道 古代的兵器“斧”有哪些种类 因音乐结姻的传说 古人吃螃蟹 羌族有喜同乐 一家结婚百家喜 早期为乐器非玩具 绍兴知名的“闲食” 东北满族先民的出行方式 中国的“诺亚方舟” 藏在街角的小吃“葱油饼” 纳西族的成年礼 云南玛玉茶 瑶族祭神树 螳螂拳名家于海谈武术 黎族人怎样离婚 福州名菜“佛跳墙” 土家族虎图腾的传说 西安黄桂稠酒 紫云鸡八块 嘉靖皇帝的安乐窝 八部短拳 雅鲁藏布江峡谷的珞巴族 内家拳渐成宁波古城别样风光 黎族的待客之道 东北名菜锅包肉 陆羽的诗意传说 水为茶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