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客家的传统丧葬礼仪介绍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4
文档

比起其它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小的变化。

一、临终之处理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俗称小殓。

1、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有疾,必延医救治。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然后挂上帐。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2、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有“香火不断”之意。

3、烧纸钱时,子孙大哭。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

4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5、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7、男死于家,称之寿终正寝;女死于家,称之寿终内寝。如死在他乡或凶死,不可抬入厅堂,只能安放于大门侧,以免凶神恶鬼进屋,殃及家人。仍是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换上寿衣。其它礼仪都一样。

8、人死后,堂上祖位、神位,均须以红纸掩之,以免祖先、神灵蒙受晦气。

9、所有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律撕下,换上白色挽联,以白纸书“忌中”或“严制”(父死用),“慈制”(母死用)贴于正厅门边。

10、人一死,先遣子孙或邻居亲友一、二人,持子女生辰八字请地理师(阴阳)择日选定吉利日期:大小殓、移柩、祭奠、还山、安葬、测定方位...等。

11、选定日期后,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并派专人若干前往各亲族戚友处报丧,并告知发丧安葬日期。今统印讣文寄达,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或以电报、电话告知。孝子报丧先不入其门,在门外叩头后,方可进屋(一般都未进屋)。

12、选定若干名对丧事较内行者,协商安排善后事宜。赋予职称、工作项目,分层负责,包括总务、出纳、茶水、文书、跑腿、帮忙人员.....等。

13、死者的子女为孝子,见亲族戚友、帮忙者均应叩头。

14、人死后,守孝之女亲人一般不用梳子梳头;地不打扫,安葬后及时打扫;子孙原则上吃素饭,不吃荤,至安葬后方可吃荤,称之“吃素”。

15、人死后,将死者睡的床铺上之用品立即抱出居室外;如其配偶在世时,把死者睡的床单、被单撕开一半,留一半给配偶,另一半在安葬后在坟圹上连同死者不用的衣物烧给死者;并把床铺移动立起靠墙放起不用,一般百天后才用。

16、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二、入殓

1、老龄长者早已备有棺木,称之为“寿棺”,寿棺内須装上钱紙,到人死后备为“烧倒头纸”用。如未备有,派人买棺木或请人做;买的棺木抬回时,子孙须哭泣至门外接棺。

2、请懂行的人,牵背筋线(又称牵背线)。用白纱线或白棉线在两根长板凳(凳面向地,四脚向上)绕线,按年龄多少(围长板凳脚一周为一根),一岁一根,满十岁加一根,以此类推。然后栓成像人头、四肢的样子,备用。

3、大殓前,至河边或用井水舀水洗尸。小殓时,男带帽,女带绉纱、耳环,头垫布枕(菱角枕)(内装狗毛、鸡毛或稻戎、细节稻草)左手执扇、手帕、验粄,右手执桃枝,棺木底放背筋线、串银纸垫底,脚穿布鞋,左脚前放银纸、右脚前放金纸。另放棺席布、过山裤,裤脚一正一反,再盖上亲友赠送之盖面被,最后再盖上孝子之盖面被,被上胸前放照身镜。大殓时,放一套衣服,死者得衣,子孙得裤,然后封棺,(客家话“裤、富”同音,故子孙得裤)。有钱人家还給死者戴上金银首饰。

4、封棺时,道士要讲一些年龄段的人,不要看封棺,称之为避煞。

5、封棺时,请道士敲打铜锣、念词,备牲礼祭祀。男死,由族长封棺;女死,由女之娘家封棺。由孝男一人代表跪请之。封棺时,先由善其事者用粗钉(五寸钉)钉好,然后再由封棺者用斧头敲之,并讲五句吉祥话。另备小钉串上五色布,钉于棺盖前头,称之“子孙钉”。封棺时,正钉、副钉皆须给予红包。孝子在灵棺前“哭丧”。

6、封棺后,灵柩停于厅堂,前设香案,摆香筒、烛台、酒杯、茶杯及果盆、水果祭之。吊唁者一到丧宅,必先上香,烧纸钱,子孙在侧答礼。

7、封棺后,每天早、中、晚,特别是晚上都要有人“哭丧”,一般为女儿、媳妇,直至发丧。

8、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三 、服丧

1、孝杖:父死用竹,母死用刺桐,长度为齐心窝,今则尺余,长短不论。

2、铭旌以白布九尺长,用纸书死者名讳、谥号(对角书写)共十七字贴于布上。

3、 丧事用纸,除使用白纸外,男死用青纸,女死用黄纸。男为乾,乾为天,青色;女为坤,坤为地,黄色。

4、 神主牌上书十二字,只有“主”写成“王”字。

5、 制孝子戴用之头箍、耳塞。父亡塞左、母亡塞右。父母俱亡,不用耳塞。

四、成服

1、做道场做禅子前,先行成服礼,孝子跪下接受族长或娘家代表递给之孝服、孝帕(今有用黑袖套代替)、香袋、麻绳,称之为披麻戴孝。授与者须讲四句好话,然后各自穿上丧服,戴上孝帕,拴上香袋麻绳。戴孝帕有“满堂白”、“见礼白”两种。“满堂白”,即到场的人均发白孝帕布。“见礼白”,即出礼的人不管来多少人只发一根白孝帕布,但至亲的也均发。另外帮忙人都要发白孝帕布。用于做道场,做禅子,发丧、送葬时披戴。

2、成服,有棺前成服与当空成服两种,皆须备礼物。当空成服须设上下界礼物,上界斋蔬天金寿金、长钱爆竹、五干五湿。下界五牲礼物敬天,服满亦须当空除服。

3、成服礼仪式。行成服礼、阵设,执事者各执其事。升炮、击鼓三通,鸣金三匝。大乐三吹,大铜三发,细乐三奏,金鼓齐鸣,更细乐。孝子执杖匍匐就位,跪卧仗,稽颡(额)(三次)。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献酌,奠酒,献帛,伏俯。请读祝文,乐止,宣读,复乐。孝子执杖起立,跪、卧、杖。司樽者酌酒,一献酌,献馔(注:吃的食物。意为菜),呈箸(音:注。筷子),二献酌,献禽,呈箸;终献酌,献鳞(鱼),呈箸、献食,佑(又)食,献茶,献帛,稽颡(三次)。孝子执杖起立,礼成,升炮,乐止,孝子执杖匍匐入帏。

4、穿上丧服后,一概不得进入厨房。

五、三献礼

1、行祭礼前先点香告灵、告祖、告天神。

2、祭奠前准备各种礼物,包括主家与亲戚之五牲及猪羊。女儿、女婿要办三牲(今为猪肉一份、鸡或鸭或鹅一只、鱼一条。全熟)。猪在左、羊在右,子孙烧香后,推出孝子为主祭,孝孙(或孝侄)一人为陪祭,请谙祭礼过程者为执事。预先请好礼生三人,一人为“通”,一人为“引”,一人读祭文,行三献礼,祭奠时子孙先焚香叩拜,再行三献礼。

3、祭奠场所多设丧居庭院或较宽敞之空地。依地理师指定之方位放置灵柩。柩上披一新毛毯,摆一香案,案上有香炉、蜡烛、水果(或果盆、罐头)案上放哀章、奠章、纸幡。香案前放一束稻草或草席、或跪垫,备礼生引至灵前跪下参拜。香案三、四尺前设供桌,供桌数目视祭品多寡而定。供桌上摆丧家提供牲礼(五牲)及亲戚带来之牲仪。末端桌上摆三杯酒,三碗鸡胗鸡肝,备三献礼祭用。供桌前设跪拜用之稻草、麻袋或跪垫。

4、供桌左方摆猪、右方摆羊。称之“少牢”。供桌下摆一碗茅砂。

5、香案右方为礼生通之站立位置,“引”则站于末端供桌之旁,读祭文之礼生则站于香案之侧,孝子孝孙等穿有丧服者,围于灵柩四周,其余观礼立于供桌两侧或前方。

6、提供祭拜牲仪者,包含丧家、娘家、出嫁女婆家及媳妇娘家。祭奠完毕,牲仪各自带回,丧家须给红包,红包内金额由理事者决定,以牲仪折合现金或加一、二成为原则。

7、祭奠时进行奠礼之礼生三人,须给予礼生肉(猪肉二斤)一块、毛巾一条、红包一个。

8、三献礼仪式。行祭奠礼(或行宾祭礼)肃静,阵设,执事者各执其事。升炮、击鼓三通,鸣金三匝。大乐三吹,大铜三发,细乐三奏,金鼓一齐鸣,更细乐。主祭者(宾)就位,参神,鞠躬,诣舆洗所,授巾,巾净,舆毕,复。跪,叩首,兴平身。诣香案前,跪,一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司樽者,酌酒献酌,奠酒,献箸,伏俯。读祝文,乐止,宣读,复乐,兴平身。复初位,行初献礼,主祭者(宾)由东阶升诣××老大(儒)人之灵座前就位,跪,一献酌,奠酒,献馔,呈箸,叩首,兴平身,复初位。行亚献礼,主祭者(宾)由东阶升诣××老大(儒)人之灵座前就位,跪,亚献酌,献禽,呈箸,叩首,兴平身,复初位。行终献礼,主祭者(宾)由东阶升诣××老大(儒)人之灵座前就位,跪,终献酌,献鳞(鱼),呈箸、献食,佑(又)食,献茶,献帛,叩首,兴平身,复初位。跪,叩首(三次),,兴平身,三揖辞神,礼毕,彻馔,升炮(主唱),孝子出帏,答礼,稽颡(三次),答拜(三次)。

六、做道场,做禅子

1、人死后,请道士或和尚追修功德。

2、做道场,一般都有男家祭(即致悼词)、女拜血盆、行三线、破地狱等仪式。 家祭,一般都用客家话,显得虔誠,朴实,不忘祖宗。由孝子请四、五个十年左右童男,向死者灵前叩头礼拜,少则2400拜,一般为3600拜,敲一下木鱼,拜一下,为死者消灾。破地狱,由和尚手持法器领着孝子围着预先放好的小青瓦的圈子转,边转道士边念“消灾经”。念毕,和尚手持法器将小青瓦打碎。从东西南北中破,共五门。以让死者少受阴间地狱之苦难,早日上天堂。破地狱完毕,吃血酒,孝子每人都要給紅包,少则一个,多者三个。

3、做道场是依时间长短分:道场功果连宵(即一夜),为经济不是很宽裕人家采用;下午连宵(为下午加一夜)为一般人家常用;其它一昼一夜、二昼一夜就视丧家的经济条件而定。

七、点主

1、成都客家的点主,一般安排在安葬前一天的午夜举行,由孝子双手置于背后,反持神主牌跪地,接受点主,或设点主台。死者是男的,由族长或男家有名望的人点主;死者是女的由娘家代表点主。点主之人称点主官。点主官用朱笔将前书神牌之“王”字加一点成“主”,称之“点主”。点主时,由道士或阴阳先生引导点主。点主者,须讲四句巴适话。点主官下点主台后,孝子要备一份礼品送给点主之人。

2、请先生书写香袋,外书名讳谥号七字或十二字,内放书写生卒年月日时之红纸,另请工人制香篮、香筒、灵位牌,备安香火之用。

八、营葬

1、发丧前一两天,请地理师(堪舆家,又称阴阳)选择吉地,带工人携带锄、箕、糖果、金香、往墓地测方位、挖圹。圹宽一弓手(两手插腰,两肘间之距离)长九足掌(脚尖至脚跟长度之九倍)深约棺木之高度。并在挖好圹焚香化灵屋。在安葬前一小时,要用豆杆、柏树技、纸钱烧坟圹,称之为烧筋井。

2、预先写妥墓碑,请雕刻工匠刻好。

3、安葬前一夜,打斋普渡众位无祀孤魂。分荤、斋两界,各设香案,各插一支香牌,荤界写“本境男女无祀孤魂香位”;斋界写“南无焦面菩萨香位”。案上摆设各种祭品,及寿金、银纸、割金、巾衣...等。每碗祭品上均须插上一支香。

4、打斋普渡夜,将死者神主牌放置旁边,以礼品祭之。称之“陪席”。

5、普渡时,道士诵经念词,宣读红纸书写之普祭文。

6、发丧前,先请先生作哀章,奠章祭文,诔辞、吊辞...等,以备行祭礼时应用。

7、妇人,死还须准备转祖衫,一疋蓝布,一疋黑布,各八尺长,还娘家留念。

8、停柩期间亲朋吊唁,并致送奠仪、挽联、挽幛等,执事者应登记。亲朋来时,死者子孙须跪下迎接。

9、神主牌插于香炉,由长子、长孙捧之。另有招魂竹、纸幡亦由捧香炉者持之。

九、发丧

1、发丧,也称出殡。发丧前,先将灵柩移于厅堂外,设香案、供桌,摆上所有祭品,行发引礼祭之。

2、发引礼仪式。同成服礼,只把头尾两句改动一下:“行成服礼”改为“行发引礼”,“入帏”改为“退位”。其余完全相同。

3、打火把。用稻草扎成草辫子两根,根据安葬地远近来定长短。由两人打火把,在发丧前十来分钟前出发,按预定的线路走向安葬地。

4、丢买路钱。丢买路钱之人,沿打火把人走的路线走,一路丢一路的钱纸。遇桥或过函要插香钱。

5、送葬。先花圈,祭幛,孝子端灵位、遗像、灵幡走在灵柩前,再乐队,然后是灵柩,最后孝女亲族戚友。一直送达墓地。称“送上山”。送葬队伍颇为壮观。

6、抬柩者均由族人或帮忙人担当,今由葬仪社包办。沿丢买路钱之路线走。

7、灵柩抬起后不得着地;如距墓地遥远必须中途休息,必须以长板凳二张承之。送葬者须面向灵柩跪着休息。死者及大,以示尊重。

8、灵柩所经之路途,路上须燃放炮仗。现有些场镇一般不许燃放炮仗。

9、灵柩到达墓地,置于圹旁,依地理师所择时辰下葬、掩土、做墓头。

10、下葬后,地理师还要給孝子女留后土。孝子女背朝墓地,双手捧土抛向墓地,然后牵起衣服背后兜起,地理师向孝子女撒些大米粒。以示后人发达。

11、送葬回来后,送葬者须先跨火堆(柏树枝),然后围一棵树或预先划的圆圈转三圈,再吃点菜食,方可进屋。

12、发丧之日,死者家属要办酒宴答谢宾客。酒宴中有一道菜,是用猪肉截成的“三角肉”,代替了九斗碗中的肘子肉,称“坨子肉”,带姜汁味。酒宴要完时,孝子女面向宾客下跪,由礼生代孝子女答谢宾客,孝子女三叩首谢拜。注:现在按《成都市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提倡火葬,禁止土葬,故以上礼仪有所更改,随礼就可。

十、善后事宜

1、灵柩掩土(火化)后,回丧家应安香火或安灵。孝子女将麻绳、香袋拴于神桌脚上。然后是除孝服。

2、发丧后,死者之床铺被席及所用器皿,该抛弃者以火毁之;该留者刷洗干净,再搬回原位。

3、所留衣物及遗下存款由子女均分,其所遗银钱,称为“手尾钱”。

4、女死,于发丧后将娘家的悗布应给娘家带回。

5、发丧后,需要“送火”,连续三天。首日送至墓地并圆坟,孝帕留尾。次日后渐缩短。

6、回煞。所谓“回煞”,传说人死后,鬼魂(三魂七魄)要回家收阳间足迹,如遇人惊扰,魂魄就回不来,故家人须回避。回煞日期,是由阴阳根据死者出生、死亡时间推算出来。时间多在晚上,家人不能在家住,须到其他地方“躲煞”。

7、人死之日算起,每七日须做七。五七为女儿七(妹子七)由女儿备牲仪拜之。并在七七四十九天中,一天三次即在吃饭前上香、敬饭。

8、出行。人死后,其配偶、子女须到娘家、舅舅家或至亲家走动一下,各走一家。受出行亲戚要回赠烧箕一个、甘蔗二根、菲菜二把、包子九个、筷子九双。

9、上新坟。第二年立春之后,至过社前就要上新坟。子女商量办,要在将坟墓前跪拜之地铲平,坟上垒土,焚香拜祭。

10、除孝,亦称“除灵”。人死后一般在一年以上,古时也有满三年,今也有120天后除孝的。子女定一个时间,备办祭祀物品,带上买的银可子、孝帕一起去坟前,焚香拜祭。并撕一小块孝帕,连同纸钱一起焚之。

11、合火。除灵后将香袋烧毁,取其灰与香灰放入祖先神位前之香炉内,称“合火”。 若有父母、其配偶健在,不能合香碗,父母、其配偶不在后才能合。

12、成都客家人,在死者十年后,择吉日捡筋,再请地理师选吉地安葬,称为捡筋葬,也叫二次葬请看老黄历网的文章有详细的描述。每年应备牲仪,率子孙至墓地祭扫,以黄纸挂于墓碑上方之中央,称之“挂纸”。

显示全文
神农架打丧鼓的百代民风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 儒家的孝道丧葬观 什么是非丧 什么叫喜丧 中国传统葬礼主要过程 基督教婚姻誓言中英文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流程 传统结婚礼仪程序的15个步骤 天体总星系 祭灶节小年习俗 祭灶节灶神灶君的传说 祭灶的日期 祭灶的风俗 祭灶的饮食 祭灶的小歌谣 各地小年的习俗 腊八节的祭祀习俗 腊八节的诗词歌赋 腊八节民情风俗 客家人的二次葬文化背景浅析 赣县客家丧葬习俗 客家丧葬礼俗 道教与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仪 初终萨丧葬习俗 炎帝的祭祀 什么叫做三宝葬 出丧出殡送葬的择日仪式 什么是公历什么是阳历阴历 太阳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星期与礼拜有什么不同 北斗星与月建有什么关系 星期起源与由来 地球的基本数据 太阳的传说 关于日食和月食 地球与年月日的关系 春节怎么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的相关诗词歌赋 春节七郎射夕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