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阳山同冠一带的百姓都会在观音岩举办观音诞庙会,即是以烧炮、抢炮来庆贺观音菩萨诞辰而进行一系列祭拜神灵、祈福禳灾、体育竞赛、集市贸易等功能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据观音岩石刻记载,此庙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估计抢炮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观音诞烧炮、抢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以乡村或宗族为团队单位参与,抢得炮者奖炮屏一座,一表祥兆,二示嘉勉。一般烧炮九响,抢炮九次,共有九座炮屏为奖品。抢得头炮者为头采,依次次之。炮屏由百姓捐献钱物,以金银、珠贝、玻璃等嵌镶,外挂彩丝、花饰,中间是一块观音慈航普渡画镜的神台。炮屏虽然是奖品,得奖者并不能永久占有,下次观音诞得送回作奖品。在抢炮的队伍中,以保平、龙颈、坑坝、凤山、九陂、连州等地较强。烧炮用的“炮”类似今放烟花的炮筒,用铁铸成,底宽嘴窄,里面装火药,炮口顶上塞一木梢,木梢上拴一个红绳缠绕的圆铁圈(直径约4~5厘米),即所谓争抢的“炮”了。
观音诞会期为一天,会期前夜往往最先来到的是生意人,他们要抢占摊档旺位,便于售货嫌钱。随着天色渐亮,通向观音岩的水、陆道上,舟船、行人逐渐多了起来。不用说,都是方圆百里四乡八村来看抢炮或抢炮的。这些人有连州、九陂、龙潭、高山的,有寨岗、扶村、黎埠的,甚至更远地方的人客。半昼时分,观音岩前的三岸码头,樯影林立;沙滩上,人山人海。有卖鸡公、菩芦、择塞等小食的,有卖日常杂物、农产品的,还有小赌档等。此时,主办者正在紧张忙碌;抢炮者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更多来看热闹的男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妇人们则在挤一旁,拉扯家常;小孩子们上窜下跳,尽情玩耍。或趁没烧炮前,四处随意活动。
组织者在烧炮之前,先摆祭品、燃香烛,拜过观音等神仙,然后鸣纸炮,一表诚心祭神祈福,二示意抢炮可以开始。行将烧炮,各村各队人马,个个都神采奕奕,虎视耽耽,咸集在炮的周围。这些抢炮者在各自的教打师(武师)率领下,都是五大三粗的男人,更多壮如牛牯的农村后生。同冠水流域自古兵匪贼强祸患不断,各族、各村民历来重视练习武艺,防暴自卫,故抢炮人群之中,均非寻常之辈,等闭之人,更不乏身怀绝技的高人。只听“轰”一声炮响,远处的人尚未听到炮声,红艳艳的“炮”已一飞冲天,直射半空,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白沙滩上杂色人群之间,分外夺目。此时,山峡间炮声回荡,夹杂着千人万众的惊呼,场内抢炮者昂头注视着飞“炮”的起落,期待天降好运。“炮”飞至顶,又缓缓而下,越下越快,人群朝炮下落的方向拼命捅挤过去。往往天时不如地利,眨眼间,“炮”已落在不知那一名幸运儿手中。这下子,是真正考验队伍与人马是否“人和”,是否有勇力,更是身怀技艺的汉子发挥功夫的时候了。这时,一场龙争虎斗才刚展开。沙洲上,或狼奔豕突,人仰马翻;或一马当先,群雄遂鹿;或蜂飞蝶舞,声东击西。最终,“炮”被送至报号台,公证人立即鸣锣宣布某地某某荣获第几炮,发给凭据,待赛终领赏。一轮抢炮之后,接着又开始另一轮抢炮,九次而终,时约下午四时。抢得“炮”的村民,兴高彩烈的扛着炮屏,欢天喜地地踏上归途。抢得炮归,预示得炮的乡村一年好运、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