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三宗宝”之谜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是天津人夸耀家乡的一句话。这三宗宝,许多老天津人是很熟悉的,而青年人往往不大了解。其实,鼓楼不敲鼓,炮台不在大沽口,铃铛阁也不是建筑物的本名。现在说说它们的谜底。

天津卫是明代永乐二年,就是公元1404年设立的,当时的天津城只是一个土围子,后来才用砖砌了城楼,1491年,明代的天津兵备道,又增建成了东南北四门的城楼,北门尤其雄伟壮观。大约在这个时候,在城内的中心点修建成了鼓楼。说是鼓楼,实际上是钟楼。楼高三层,底下一层用砖起拱,成为屋顶,四面敞开,可以穿插通行。鼓楼内持着一口大钟。清代天津诗人梅宝璐写过一副对联,挂在鼓楼上,上联是:“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下联是“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此联辛亥以后,曾由天津书法家华世奎重新书写。意思是说,在鼓楼上登高了望,大直沽、西沽、贾家沽等地方的河面上,白帆点点,水运频繁。所谓七十二沽,事实上是不能完全看到的,这是一种夸张。一百0八响声唤醒了安睡的天津城,也是艺术地概括了古代天津的社会生活。清朝诗人周楚良有一首《竹枝词》,进一步发挥说:“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前沿。”意思是说,当时一位驼背老人,每天早晚两次敲钟,每次各敲五十四响,随着他准确地敲钟报时,城门跟随着打开或者关闭。

天津鼓楼在清朝末年被破坏,辛亥革命后,由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等人发起,又重建了一座鼓楼。解放后,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才把它拆除了。当时在现场监工的市文化局负责干部,是现天津历博顾道馨先生。

再说炮台。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为了防御满洲统治势力侵犯,在天津城周围建造了七座炮台,分别设在七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马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区窑洼南岸、红桥区西沽、邵公庄东和双庙街。清朝时候,张志奇写的《七台环向》诗,把炮台列为“天津八景”之一,可以想见当时炮台多么壮观了。

显示全文
魏记风筝 吴桥杂技 天津快板 扬州弹词 高山族民间舞蹈 河北落子 安塞腰鼓 扬州评话 麒麟村爬刀梯 河北梆子 沧州武术 徽州戏曲 西藏经幡 徽州三雕 历史悠久的淄博元宵灯会 浙江—舟山船拳 泰雅族传统编织 江苏宜兴陶瓷艺术节 扬州清曲 第三世界青年日 台湾布袋戏 山西年画 杨家埠风筝 金山农民画 扬州清音 忠信吊灯习俗 下沙大盆菜宴习俗 涞源民间艺术 沈阳大秧歌 京韵大鼓 山东秧歌 樱花艺术节 天津的京剧 中国长春电影节 南澳渔民过年习俗 南通风筝 台湾纸艺—五花八门的纸 广陵琴派 天津时调 山西五寨面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