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广州“沙基惨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是继“五卅惨案”之后,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而进行的另一次疯狂屠杀的暴行。
1925年5月,英日镇压在上海游行工人引发的五卅惨案。6月,广州和香港工人为声援上海工人发动的省港大罢工。
“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了罢工的准备工作。
1925年6月19日,香港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罢工,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罢工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罢工的行列。
6月21日,为声援上海的罢工工人,香港、广州工人也进行罢工,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
6月23日中午12时,广州各界群众及香港大罢工工人5万多人在东较场集会声援上海的工人和学生,会后举行了游行示威。中共广东区委主要负责人陈延年、周恩来参加了游行。下午2时15分,游行队伍已到达西堤沙基口,秩序井然地转入沙基一带,前队并已经过沙面西桥口,转入菜栏街,计划返回西瓜园(今人民路广州日报社处)散队。约2时40分,当岭南大学、坤维女学、圣心书院 、女子师范、执信、广州二小等校和黄埔军校的学生将抵西桥口时,沙面内的外国人忽然全部隐蔽。沙面维多利酒店(今胜利宾馆)楼上,一短发西装外国人,竟用手枪向游行群众射击。沙面内的英、法军队一闻枪声,即用机枪向沙基一带扫射。游行群众纷纷逃避,但由于人多拥挤,躲避不及的群众当场死亡52人(至10月3日为六二三沙基烈士举行国葬仪式时,死亡出殡人数为61人)。死者中13岁儿童1人,学生4人,教师1人,商民9人,工人6人,黄埔军校师生27人,以及其它身份不明群众等。
惨案发生以后,国民政府立即以广东省长胡汉民的名义向英、法、葡驻广州总领事提出最严重的抗议,26日又第二次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各国领事提出:此案各有关国派大员向广东革命政府谢罪;惩办与该案有关系之长官;除两通讯舰外,驻粤各有关国兵舰一律撤退;沙面租界交广东革命政府接管;赔偿此次死伤人员恤金。但驻粤英、法领事蛮横加以拒绝。
29日,广州各团体要求对英实行经济绝交。同日,香港25万工人举行全面总罢工,并有13万人陆续撤回广州。7月11日,广州市民公祭死亡的烈士。次年,在沙基修成马路,命名为六月二三马路,后改名为六二三路。并于翌年惨案一周年纪念时,在沙面西桥脚(今清平路口)建造了一块纪念碑,上刻“毋忘此日”四个大字。
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在沙面东桥脚建造了更雄伟的六二三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