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会说母语,却成了本国的外交部长,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然而在民国时期,就真的有一个不会说母语的外交部长。
陈友仁,祖籍广东顺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其父亲曾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并是东王杨秀清身边的贴身侍卫,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其父登船逃往中美洲地区并在此地安家。陈友仁从小接受英国教育(特立尼达为英国殖民地),是当地著名的华人律师。1911年,陈友仁全家迁往伦敦,就在这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正在伦敦的孙中山在华人社团发表演说。正是孙中山的这次演讲彻底改变了陈友仁的命运。在孙中山的感召下,陈友仁最终决定返回祖国,虽然他不懂中文和中国国情,但陈友仁对英国历史很熟悉,并且由于自己是律师对西方法律很熟悉,所以回到中国后陈友仁立刻站稳了脚跟,他先后被任命为交通部法律顾问、英文《京报》总编辑。1922年起任孙中山外事顾问、英文秘书。1926年,陈友仁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陈友仁上任后立刻在处理外交事物中充分显示出他的世界视野。尤其是在他的主持下,收回了汉口和九江英国租界。事情起源于英国水兵枪杀中国群众,事后还要陈兵威胁。陈友仁奉命召见英国驻汉口的总领事,要他马上把军队撤回到兵舰上去,否则“中国人民有力量把这块地方变为无用的沙漠”!第二天一早,国民政府接收租界内全部行政机构,光复了这块土地,洗清了70年的耻辱。此举重大意义在于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由弱国的完全屈从外国意旨,一变而为敢与强敌周旋并迫使它就范。
出于他精通西方法典及坚持反帝立场,当时陈友仁被称为“铁腕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