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祭奠祖先寄托哀思的日子。但是在江苏姜堰,当地人过清明节却像是过狂欢节。据说这种过清明节的狂欢形式已经有了千年历史,当地人把这种形式叫做溱潼会船。为什么他们要用狂欢的形式度过清明节?这种习俗又有什么样的历史由来呢?
“绿杨堤畔霓裳按,青草湖边画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云仕女看船来。”这就是溱潼会船。我们似乎看到溱湖上热火朝天的景象。数百上千条会船云集溱湖,百舸争流,千舟竞发,而岸上则是人声鼎沸、喝彩声如潮,锣鼓喧天,音乐鞭炮声火爆异常。
会船的来历和传说
关于会船的来历,溱潼地区有多种传说。南宋绍兴元年(1131),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与金人转战溱潼村,大败金兵于缩头湖。义民伤亡亦甚,溱潼百姓葬阵亡将士,并于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祭扫。久而久之,便成撑会船的习俗。此为一说。又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清明节要祭扫祖坟,因为打了好些年仗,百姓流离失所,他的父母死于何处,坟墓又在什么地方?一时无处找寻,心里很着急。军师刘基,帮助他想出一个寻找祖坟的办法。按中国民间风俗,每年清明节这天,大家小户都要给自家的祖坟添土,烧钱化纸,表示祭祀。刘基说,过了清明,第二天派入四处查访,凡是有主坟,坟前都留下了烧钱化纸的痕迹,剩下的无主孤坟中,就不难找到皇帝先人的坟墓了。朱元璋觉得刘基的话有一定道理,就乔装打扮,坐着船在江淮一带寻找祖坟,他嫌船行得慢,下令添船加篙子,一只船上十几个人,十几根篙子,快速行进。最后,朱元璋到底找到祖坟没有,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寻孤坟的诚心,感动了江淮一带的老百姓,一方传一方,一直传到泰县里下河一带。老百姓就在清明节第二天,撑船去祭孤坟,从此便演变成后来撑会船的习俗。还有一种传说,也是与抗倭斗争有关。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入下河神童关一带骚扰,朝廷派官兵抵抗,官兵又动员周围村庄的民众助战。于是各庄的青壮农民,纷纷组织船队前去杀敌,每条船上数十人,各执一根竹篙,行船赶路时,大家一齐撑船,到达战地,又以篙子当武器,与倭寇搏斗(《续纂泰州志》载,神童关为明朝侯必成将军防倭驻兵处)。由于竹篙下面的篙钻是个铁头子,容易拔泥,行动不快,他们就拔掉篙钻,因此撑会船的篙子一律不带篙钻。以上的传说,比见于文字记载的提前了几百年。民国时期写成的《港口竹枝词》中写道:“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港口每年三月十八日举行一次,快船改名会船”。就是说,会船至迟在清朝初期就产生了。
会船的种类
1.篙船是会船的主要道具,此船平时叫丫梢子,长12米,宽3米,可载30名水手。他们一人一篙,篙子末尾扎块红布,水手身穿白色衬衣,青布裤子,头扎毛巾,小腿上缠着白绑布,腰围红绸子。旧时这里的篙手是随身衣服。青衣青裤,腰扎腰裙,扎个绣花的暖腰,总之,简朴,庄重,和谐。站在船头上的叫头篙,又叫站浪头,他是全船的组织者,他用篙子指挥大家的行动。篙手中有个敲锣的,叫扬锣,他随着头篙用锣声传达号令。
2.划船 水手为女性,人手一桨,桨柄上扎着红布。按溱潼地区的风俗,以前妇女不撑会船。现在她们翻掉老皇历参加会船,打扮自有特色。中年妇女白衣蓝裤,头裹粉红毛巾,腰扎红绸子,清新明快。姑娘们则以红为美,剪着短头发,头插红花,服装上红下蓝,红腰带,红绑腿。扬锣的身上还披着红披风,荚姿飒爽。这种船只载9个人,形成一片树叶,飘荡在水上,耀眼夺目。
3.花船 以演唱为主,不参加比赛。它由两条船固定在一起,上面搭着戏台,有乐队和演员,个个浓装艳彩,且歌且舞。从40年代起,原来在岸上玩耍的荡湖船,龙灯,在会船上一层风采。
4.供船 是供奉菩萨和祭祀亡入的船,讲究的搭两层台子,飞檐翘角,挂四只灯笼,悬挂横幅、对联,里面有僧人诵经祷告。篙手三年期满后,要以村为单位搭上一艘。解放后供船的含义有了变化,只有欢送新兵入伍时才用得到它。
原来会船只有撑篙船和划船,不知什么时候,把游会的演唱,祭祀从陆上移到水上,增添了花船和供船两个花样。40年代,花船,供船传到了溱潼。
5.在会船中东躲西藏的是“拐妇船’,它由三条小片儿船组成。表演的是老头和老奶奶追赶私奔的女儿,一个官老爷端坐公堂为他们调解,装得滑稽可笑。现在这种船也改唱新式小调儿,宣传计划生育等。
会船举行的时间和分布地点
溱潼会船一年一度,日期在清明日的第二天。港口在农历三月十八日,桥头在农历二月十五日。
泰县会船主要分布在北部水乡的潦潼、兴泰、叶甸、马庄、淤溪、俞垛、罡杨、港口和桥头、沈高等乡镇,纵横数百平方公里。其中以溱潼的湖北口、湖西庄、湖南和洲城、读书址等村,会船最多。港口地区以桑家湾、上溪、董家潭、三角垛、港口等五个村镇为主,桥头乡以花堡、杨院、李堡三个村为主。各乡会船基本集中到潦潼,规模一年胜似一年。
会船的演变
开始时会船主要祭祀鬼神。溱潼会船特别之处是在清明第二天上孤坟,港口会船和游会水陆并行,是祭神的,桥头与庙会联系在一起,也是祭神的,它的特点是这天不去祭祖,供人娱乐。
到了四十年代,会船被乡董控制,用来示威、斗殴,因而会期这天经常有殴打的事件发生,被竹篙、瓦片打得头破血流,弄得不欢而散。
建国后,会船得以健康发展。1950年乡亲们用会船欢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青年应征入伍,表达人们对子弟兵的深情厚意。用会船欢送新兵入伍的做法,巳相沿成习,一直到现在。
近几年来,会船已成了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乡民们利用这一天来撑会船,比赛娱乐,以迎接春耕大忙的到来。单是在1989年、1990年这两年中,溱潼本地的会船有500多条,水手万人,观众达10多万。
1991年会船节前,泰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溱潼会船节,将其纳入了民间艺术节的行列。
溱潼会船节程序
溱潼是里下河水乡重镇,经济,文化发达,河汊交错,泰东河、小溱湖、鸡雀湖,水面宽阔便于会船聚汇,大显身手。
溱潼船会节大体上的程序如下:
1.选船
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就由会头在村里竖起旗帜。他是本村的行政负责人,会船的安全由他负责。旗杆上端插着青苗和旗儿,有的嫌旗杆不高,干脆绑到树上,有一条会船竖一根旗杆。选的船既要新又要轻,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
2.试水
实际上是练手脚。篙手均为自愿参加,多数是18岁以上的男性青壮年,也有年届70岁的老人,只要自己愿意,报名后三年不变,如果连续,仍是三年,中途退出则认为是不吉利。旧时歧视妇女,妇女不得上会船,现在妇女能顶半边天,也和男人一样当上篙手了。男女青壮年分开组合,每天下午,篙手们就上船试水,锻炼体力,熟悉水性和“齐号”。“齐号”就是下篙和扬篙整齐一致,保证会船全速前进。一个人当上篙手他便会受到全家人的恭维,每天油煎鸡蛋送到他的面前,试水回来,洗脚水送到他的脚边,家务活计,全给他免掉,保证他上阵不掉队。试水的同时,舞龙灯的、摇荡湖船的和民间演唱者也抓紧排练。
3.铺船
临近清明节,会船要洗刷干净,船舱铺上稻草,搁上跳板,保证水手站立平稳。供船、花船、荡湖船等则要美化完毕,迎接比赛。
撑会船是自发行动,费用由各人自己解囊。旧时,有个别求子心切的人自愿承担一条船的会费,或者全包船上的竹篙,真的得子者,还请酒招待,表示谢意。
为会船提供篙子的竹厂,仅溱潼夹河就有三家。平时船民买篙子随行唤价,撑会船这天,如有断篙,竹厂无偿调换。
筹备得差不多了,清明也到了。清明节家家扫墓、裹粽子、煮米饭,迎接亲友前来看会,次日天不亮出发。
4.赴会
这是会船节的主体。凌晨,会船祭扫完毕随着锣声驶进赛区。此时,赶集的人们带着虾笼子、蓑衣、斗篷、小锹、镰刀,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进行物资交流,更增添了热闹气氛。太阳升高,会船云集赛区。从前会船相遇定要比赛,决个高低,以展雄风。现在友船相见,互放爆竹,以示友谊。河面上,锣声、鼓乐声,撑篙和划船水声响成一片。船头上各式旗帜,有长方形的,也有三角形的,白底红边,上面绣着村庄的名称,旗麾和旗须装点旗帜,随风飘扬。各种类刑的会船纷纷亮相,令人目不暇接。一条条篙船、划船在红的,白的,蓝的衣服映衬下,象朵朵荷花飘浮在水上,站立整齐的水手象出阵的战士,威武雄壮。花船上播放着音乐,龙灯在船上飞舞,有站着的,蹲材的,跪着的,龙身蜷成三圈,摇头摆尾,好似在戏水抢珠。荡湖船边舞边唱,千万观众翘首相望,侧耳倾听,蔚为壮观。
5.赛船
最振奋人心的是比赛。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嘡!嘡!’两声,发出了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喊:“下!下!”,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驾"撞击声,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刻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
划船上的妇女们,手起桨落,前伏后仰,划船象只海燕飞掠水面。锣声越紧,船速越快,显出水乡人们的拼搏精神。两船比赛,终有胜负,在进行中如有胜者,“嘡嘡嘡”一阵乱锣,就表示停篙。不断的比,反复的赛,把会船竞赛推向高潮。
午后,会船逐渐散去,溱湖的水浪拍击着参赛者的船舷,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好像暗暗叮嘱篙手们:明年今日再相会。
尾声和高潮
不知情的人总以为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也就到了尾声,殊不知在尾声中还有一个欢乐的高潮呢!欢乐的乐章由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组成。
演戏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乡里鼓儿乡里敲”,自娱自乐演节目。这种节目,说说唱唱,虽然简单,但泥土香味浓,乡亲们看了倍感亲切。即便在春寒料峭的夜晚,戏台前男男女女也是挤得满满的,站着看到深更半夜也不觉冷不觉倦。到了八十年代,也有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但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没有能尽兴,不如邻庄兴旺。所以,一定要唱台戏,来个后手翘。
送头篙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风俗,送头篙可以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的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诱惑力,谁能够得到篙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送篙者满口都是“祝贺早生贵子”的话。得主不断许诺:“到时候一定请各位吃喜酒”。双方都明白,生贵子的事谁也不敢打包票,眼前只能说些祝愿的话。俗话说:“没有个母鸡不生蛋,没有个女人不生养。”要是头篙的得主,这一年碰巧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莱,宴请全体篙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溱潼一带,村村舍舍的乡亲们,年复一年,以这样那样健康的风俗为“戏胆”,导演出一幕幕寻求欢乐的戏,让欢乐的气氛笼罩水乡。
清明时节闹溱湖,飞桨走篙贯长虹。4月6日,以3500亩的溱湖水面为舞台,400多艘张灯结彩的船只,与一万余名盛装的水乡船民,共同打造了一场气势磅礴的大戏。这就是今年的溱潼会船节。
先看湖上。会船前,集结的船只如军队列阵,惊天动地,巍巍壮观。竹篙林立,犹万千长矛,直插蓝天;旌旗猎猎,如彩云飞舞,遮天蔽日。会船时,篙起桨落,百舸争流,千船竞发,船人起舞伴锣鼓,篙桨飞动劈碧波,十里溱湖风云滚,百花齐放惊日月。真乃是:一动一静都是画,上下左右皆风光。再看岸边,十万观众与湖上表演同频共振,欢呼雀跃,呐喊助威,掌声雷动,共享这丰盛的节日大餐。我想凡看到这一大气象者,无人不为之震撼、为之感动。
首先看到了盛世景象。古有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一说,其实那时的盛世,无非是几年没有大的战乱,老百姓生活一时比较稳定而已,是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比的。新中国成立57年来,尽管道路有曲折,但总体是国泰民安、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的27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面小康社会触手可及,一片民富国强、和谐幸福景象。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就是时代的缩影。今年的溱潼会船节,盛况空前,那数百艘张灯结彩的船只,上万名华丽盛装的赛手,时代特征鲜明的节目,不正是对当今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盛世最好的演绎吗?
其次,看到农村和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农民始终是支撑社会的主体,农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在会船这个水上舞台上,从各类船只的扮相、赛手华丽的服饰到异彩纷呈的表演,无不体现着农民创造力的发挥,群众智慧的释放。你看,赛手们个个精神抖擞,男的威武雄壮,女的英姿飒爽,水上大显身手,各领时代风骚。整个水上舞台,农民们对时代馈赠的讴歌、丰收成果的喜悦、建设新农村的豪情和美好未来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制出一幅绚丽的时代画卷。
再次,看到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溱潼会船历千年而不衰,是一道罕见的民俗文化奇观。每到清明节第二天,当地七乡八镇的船民自发在溱湖组织会船,祭祀先民,缅怀英烈。老百姓“上到八十三,下到要人搀”,都来参加这一盛会,共同展示水乡儿女生命的激情。这一悠久的传统,一直在水乡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从未中断。专家考证,溱潼会船,是国内唯一保存最完整、最具原生态特质的“水上庙会”。这表明,凝聚着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民俗文化,融入了民族的血脉,深扎于民众之中,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今富裕起来的农民,在会船中既保留了舞龙、莲湘、道情、跳马灯、踩高跷、小杂技、牵驴花鼓、古代剧目等传统节目,还努力挖掘地方文化遗产,展示改革开放成果,张扬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把民俗文化与旅游休闲、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这又是农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
最后想说的是,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远见卓识和大力支持。历届姜堰市委、市政府顺从民意,顺应时代潮流,相继举办了12届溱潼会船节,同时在溱湖周围加强生态湿地建设,广植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根治周边环境污染,使民俗文化、生态环境、观光旅游相得益彰。在泰州与姜堰两级政府的推介下,溱潼会船已广为世人瞩目,这项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被愈来愈多的有识者发现,其广阔的前景不可估量。我曾到桂林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其特色是以真山真水为舞台,当地数百名船民为主要演员,现在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但与溱潼会船比起来,其规模、气势、内涵、观赏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假如把溱潼会船比作一场演出,原生态的民俗民风,十里溱湖的大舞台,数百艘船只的道具,万余人的演员阵容,十多万人的拉拉队,难道不是世界之绝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