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传承人生意惨淡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77岁的施纯献坐在自家堆满红薯干的储物间里,正在翻修一个米螺筛。他戴着老花镜,神情专注,灵巧的双手将桐丝线紧紧地缠绕在筛框边。

许久没有接到订制米螺筛的业务了。以前,他一年可以卖出成百上千个,现在一年也难得做几十个了。

施纯献住在晋江市龙湖镇鲁东村,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海边小村。他是晋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米螺筛制作工艺的唯一传承人。

米螺筛是一种在海滩上捞米螺和花蛤用的工具,由竹子、杂木和铁丝做成,状如大簸斗。不同的是,下面多了一个由几根竹子做成的底座,上面多了一根拉的竹竿和两条腰带。使用时,把腰带绑在身上,手里握着竹竿,边斜着把米螺筛往沙里铲,边提起竹竿抖动,沙从缝隙里漏掉,筐里就只剩下米螺了。

鲁东村委会主任尤俭信说,筛米螺是一项体力活,村民站在海滩上,海水齐腰甚至更深,用脚探出海滩上是否有米螺,然后就开始筛。头顶烈日,身子浸泡在海水中,可谓“水深火热”。筛好后,还要挑着百十斤重的米螺回村,非常累人。三四十年前,鲁东及周边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米螺筛,家家都会去筛米螺。米螺全身是宝,把它磨碎之后,肉可以当菜吃,壳可以烧成灰,磨出来的米螺汤可以当肥料。在那个化肥还是稀罕物的年代,庄稼要种得好,肥料不可少,米螺汤就是上好的庄稼“补品”。因为米螺筛浸泡在海水中,竹子很容易烂掉,所以米螺筛的需求量很大。整个周边村镇,只有鲁东人会做,所以大家都要到鲁东村来买。

米螺筛的历史有多长,谁也说不清了。施纯献说,从他懂事的时候,就看到爷爷在做,他的技术是跟着父亲学的。要制作一个米螺筛并不简单,得完全依赖手工,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活儿。小小的一个筛,就有编筛网、筛嘴、筛边、筛柄等近十个步骤,得花上两三天才能完成。筛网的制作也不容易,从剖竹到削竹再到编筛丝,把一根竹子变成细丝,不仅要有灵巧的手,还要有极大的耐心。

改革开放后,晋江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渔村人的生活也开始改变,人们出外打工和挣钱的门道多了。筛米螺这活太累人,而且海滩上的米螺越来越少,如今还愿意到海里筛米螺的村民已没有几个了。米螺筛的需求量直线下降,近十多年来,就只剩下施纯献一个人在编,现在也只有他一个人懂得全部的工序和细节了。如今,他做米螺筛,主要是卖给花蛤养殖场,让他们用来捞花蛤。不过,一年也就几十个。

几年前,施纯献开始用铁丝网当筛底,节省了剖竹、削竹、编筛丝的时间,并且因为用的是不锈钢丝线,不易损坏,因此更受欢迎。经这样技术改良,现在做一个米螺筛,可以卖400多元,但成本材料费就要100多元,算下来工钱也不高。因为收益低,并且业务量少,所以,学编米螺筛的人一个也没有。

米螺筛制作工艺虽然被列为晋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施纯献不知道这对自己有何帮助:因为既没有资金方面的资助,也没有具体的政策扶持,对学习者也没有任何奖励,这门技艺依然还是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也许有一天就消失了,谁知道呢?”施纯献不知道,尤俭信也不知道。

记者手记

面对消亡 做好收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生产工具的消亡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曾经的耒耜、曾经的犁耙、曾经的碾车、水车、戽斗……许多我们先人的发明都已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面对消亡,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我们应该对所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技艺进行收集、整理、存档。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博物馆,通过音像、文字等手段,对这种技艺和实物进行保存、展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结晶,了解到先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

今天的物质积累和技术手段让我们有能力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那些传承不下去的技艺和物品,就让他们永存在博物馆,永存在电子资料中,那不也是一种传承?

显示全文
漳州南靖现明代摩天轮 感恩节的由来及祝福短信 中国西藏文化周在波兰华沙开幕 揭开惠安紫山镇唐朝古墓神秘面纱 “穿小鞋”源自古代婚嫁 恢复黄葛古道 重现蜀道风貌 重阳节老南京人要吃重阳糕 娃儿要玩重阳旗 古时重阳节6大习俗 重阳节源于祭祀大火仪式 永州周敦颐世孙旧宅 探秘手工复原的明清古村落 妈祖传说之生平 湄洲祖庙祭典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将举办“中元节祭祖大典” 东南亚美食节 村民挖土垫宅基挖出个宋代古钱窖 藏800斤古钱币 北京牛街清真寺举行开斋节礼拜 墓主或为汉代将军 陕西凤翔古墓首次发现铁铠甲 北京怀柔发现古崖居 “陈三五娘”新发现 “皇明钦赐祭葬”石刻 德化正式获评“千年古县” 清代大庄园隐身长乐村庄 珍贵文物陆续“回家” 南普陀藏经阁重建竣工 同安东山古庙百头生猪“谢天地”民俗 踩街展惠女风情 惠安小岞境主公786年诞辰 新疆鄯善发现数千块亿年前龟化石 山东农家春节祭祀 春节的传统讲究与忌讳 云南傈僳族“刀杆节” 20名老人当义工 莆田明代石塔雁阵塔重建 两岸民俗文化节精彩落幕 万人同赶“千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