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瑶族传说中,人的命运由神来决定和支配。他们认为如果人在世间做恶,死后神就会安排他下地狱。瑶族除了希望在人世间能平安度日外,还考虑到死后不受苦难。所以,上一代人总是教育下一代修善。这就要接受规矩、戒律来约束一生中的言行举止。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瑶族祖先传下来一种对后代进行族史、族规、礼仪、道德教育的传统教仪,这就是渡戒。
渡戒又称为度法、度身、度师、过法、打道等。在瑶族男子人生的渡戒、婚姻、烧灵三大事中,渡戒尤为重要。可以说,它是同练瑶族男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
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有渡戒过关,才是男子汉,才会得到神灵的保护,才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同练的渡戒通常以村屯氏族为单位,因为程序多,花费大,时间长,所以每一氏族的渡戒一般要等到四代男子同堂时才举行一次。
此次渡戒的是和平村赵姓家族。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村头灯火通明。厅堂里,是专为渡戒布置的“龙宫”。顶上粘着数不清的纸制彩幡,四周挂满了各种手绘神像,正中是一个神坛。
在“龙宫”内,神秘的渡水槽仪式在十分庄重、严肃的气氛里举行:十几个受戒的男人身穿彩色斑斓的衣裙躺在地上,他们头戴彩帽和上元圣像,身上脸上盖满了草纸。
在锣鼓声中,几个师公在他们的周围或诵经,或摇铃,或用手中特制的像称杆一样的道具指指点点……
渡水槽是五天五夜的渡戒高潮的开始,也是渡戒最有看点的开始。此时,房子里没有一个女性——在一些仪式中,女性是绝不能参加的。
主人热情地招呼师傅和来客——在渡戒期间,方圆百里的亲朋戚友,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主人都非常高兴地接待。桌子上摆着青菜、黄豆、豆腐渣。
渡戒的戒律不少,受戒者在一个月前就要学习道经,接受瑶族道经的教义思想熏陶,且不能行房事,男人甚至不能和女性说笑,在正式举行渡戒仪式期间,全家人都须斋戒吃素。
凌晨,锣鼓声不知什么时候已停止,楼外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小巷的石板路上,姑娘媳妇们全都穿起了节日盛装,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还戴上特制的大花帽,在灯光下显得特别美丽,她们是受戒者的“伴娘”。
受戒者和师傅在楼梯前铺一捆干茅草,在茅草上铺一张新草席,师傅诵经作法时,不时在席子上翻滚转身。作法后师傅带着受戒者上刀梯——梯子的每一级都是削成大刀状,“刀口”朝上的木片。
据说大多数的渡戒都使用真刀,只有在徒弟太多,而又没有那么多刀的时候才会用木刀代替。
师徒上木楼后反复地诵经,吹牛角,烧香,烧纸。“伴娘”则一直站在楼下,撑着雨伞,在黑暗中寂默无声,像是祈祷什么。上刀梯前后进行了两三个小时后,师父们又轮流举行各种仪式……
受戒的青年人一起吃团圆大饭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在厅堂里一个大火坑里,中午就烧了几个犁头和砖头在晚上十点派上了用场。此时,人们不断地用鼓风机使炭火更加旺盛。
一番准备后,师傅领着受戒者换上草鞋,上山取圣水洗手洗脚,在家的师傅不断面向火坑作法。
当受戒者回来时,人人随着那锣鼓的节奏,举着双手,跺着脚,跳着舞着,厅堂里一片欢腾。
一个师傅从火里铲出烧了好几个小时的犁头,另一个师傅双手抓起它递给一个受戒者,厅堂里更沸腾了,受戒者像抢什么宝贝似地抢那几个被烧得红红的犁头,犁头一会儿在人们的手中,一会地掉在地上,像一条条鱼一样四处地蹦跳,直到师傅示意停止为止。
红犁头抢过之后,师傅又从火里铲出几块被烧得红红的砖头,一个师傅用手把它们一一移到远离火坑的地方,把他们大至排成两行,然后脱下草鞋,赤脚踩上红砖。受戒者也跟随着师傅,一个个脱下草鞋,踩上红砖……
从烧红的砖头上踩过,意味着渡戒成功。
下半夜,主家摆开宴席,人们大块吃肉,大杯喝酒,瑶寨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