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社交往来习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交往

假如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要亲自出大门迎接,并让客人先行。进了锅庄房,火塘四周的男女老少都要起来连声说“阿多各沙各罗”(请上边坐),把客人让到上首“卡普”或右方“卡西戈”的位置上坐。坐定后,主人家就马上给客人奉上酒或茶。假如是男客人,就由男主人接待,主妇斟上的酒或茶,要先递给男主人;再由男主人双手敬给客人;假如是女客人,则由女主人接待。坐在火塘四周的家眷们,与接待客人无关的,要等客人坐定,开始与主人交谈时,才悄然离去。不能客人一进门就纷纷离开,那样,就会使客人十分尴尬。藏族在这方面的礼仪是十分周到的。

晚上睡觉前,对客人要说“萨尔寐”(请睡),道“萨尔寐古哇得”(晚安)。早晨起庆后要问候“萨尔寐莫拉得”(睡得可好)?或“让莫萨莫拉得”(早安)。

路上碰见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都要伸出手请对方从上首方先走,自己站在路边,并互相道“那拉哟”(请慢走)或“寿拉得礼“(走好,别摔倒)。

金川绰斯甲、马尔康党坝等地嘉绒藏族,见面时还要行屈膝礼。行屈膝礼时,双手放在膝盖上,两膝略一弯曲。这主要在同等人之间或晚辈对长辈之间进行,长辈对晚辈则不还礼。现在藏族已经普遍使用握手问好的礼节,不再使用屈膝礼了。

但是,在土司头人时代,除了上面述及的这些日常礼仪外,贵族与平民、农奴之间却有十分严格的礼仪规定。

平民和农奴在路途中碰见贵族,必须退避到路边,侧身弯腰让贵族先过路。

平民百姓和农奴有事见贵族,进门就必须放下头上的发辫,低头回话。党坝土司则规定必须下跪。要离开时,也必须低头倒退着走出房门,出了门以后,才能重新把发辫盘在头上。

明、清两朝先后给嘉绒地区十八土司颁发了印信。非凡是清王朝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更严格规定了朝贡礼仪。十八土司在乾隆皇帝四十三年(1778年)以前,每年都要派人到京城纳贡。

正因为嘉绒十八土司十分忠诚于清王朝,清王朝的一些政令、规定也就在这一地区受到尊重。尤其是清朝规定男子必须蓄辫,在嘉绒地区不但得到彻底推行,而且把辫子视为最高统治的象征,每个人头上的辫子就代表土司,所以,无论发生什么纠纷,甚至斗殴,也绝对不答应抓对方的辫子。抓了对方头上的辫子,就被认为是对土司的挑战和欺侮,不管你在纠纷中占有多大理由,抓了对方辫子,就注定不但要输理,而且还要受到处罚。这种礼俗,直到土司制度解体,才逐渐消失,但一些年纪大的人,却一直保留着蓄发辫的习惯。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非凡重视信誉,一旦因事反目,则永不往来,成为仇家。在历史上,假如相互有仇的两个村寨或两家人非打交道不可,则采用“放当头”的方式。

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杂谷土司与绰斯甲土司之间有很深的矛盾,相互之间继绝来往,这种情况延续了数百年。杂谷土司所属的一个叫做巴凹的地方,与绰斯甲土司辖地仅一河之隔,两岸说话的声音都可以顺风传到对方耳朵里,但就是没有“外交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后来也有一些贸易交往,维系这种效的交通工具是牛皮船。当这种交往发生时,要先站在河岸喊话,待对方同意,派人过河交涉,一旦交涉妥当,必须先由对方把亲生子女送一个过河来作“当头”,这一方才把货物通过牛皮船运到河对岸。一直要等到交易完成,这一方的人带着钱平安回到自己一方的土地上,才会把作为人质的“当头”送返河对岸。推而广之,当平时与不熟悉或信不过的人作交易时,也采用这种“放当头”的方式,先由对方交出一定的定金或实物,再出示自己所要交换或出售的东西。

敬献哈达,是藏族最崇高圣洁的礼节。

但是,敬献哈达的习俗,最早并不是藏族形成的。这种礼节,最早是内地皇室对外邦使者的答谢和恩宠方式。元朝时,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法王八思巴,受忽必烈邀请,到凉州会见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献给八思巴一根两端有长城图案,并绘有吉祥如意字样的哈达。八思巴把哈达带回西藏后,便在藏族中逐步形成了敬献哈达的习俗。

哈达的颜色有白、蓝、绿、红、黄等五种颜色。白色是白云的象征,蓝色是蓝天的象征,绿色是江河的象征,红色是空间护法神的象征,黄色是大地的象征。除了白色哈达外,蓝、绿、红、黄彩色哈达,赋与了宗教含义,认为是菩萨的衣服,所以,是最隆重的礼物,平素很少使用,一般在寺庙开光典礼时,献给神的塑像或最受爱戴的活佛。同时,也可献给新修房子的亲戚,作为在房顶做守护神的彩箭之用。

白色哈达象征素洁的祥云,互相敬献哈达,表示祝对方吉祥如意,幸福无边。

向别人敬献哈达是有规矩的,要求褶缝不能对着对方,一定要双手捧献。接受哈达的人也要双手捧接。下级或晚辈敬献给上级或长辈哈达,对方不再回赠。哈达假如献给有名望的活佛、喇嘛,则会马上把所敬献的哈达回赠给你,有时直接给你挂在脖子上,假如挂在脖子上不方便,须转赠时,你要身子前倾,腰微躬,接过哈达高举过头顶,表示深切的谢意后,再挂在脖子上。

同级和同辈之间互赠哈达,则平等地向对方赠予相同质地的哈达,不一定挂在脖子上,仅仅作为一个见面礼节就行了。

送礼和待客

走亲戚或朋友家做客,是必须带礼品的。一般礼品主要是一砣酥油、一两斤酒,或一块猪膘、一个烧馍馍等等。主人在客人离去时,一定要送回礼。要把客人的褡裢或挂包装满。回送的礼不能跟客人送的礼品种一样,以免误认为是主人家不喜欢客人的礼物,又退给客人的。回送的礼物一般是豌豆、葫豆、海椒、奶渣等,不及客人的珍贵,其意义只在不能让客人空手回去。

寨子里有嫁娶喜事,是必须送礼的,以送酒和钱的居多。不同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别,如金川一带送头帕、头线或酒的多一些,观音桥一带则送烧馍馍,象征婚姻美满。

葬礼则每户须送一幅嘛哩旗,其次就是送酥油、酒和猪膘。但送的礼要严格区分,凡是专门送给死者的,酥油就作点酥油灯或火葬时用,其它食品则在火葬时同死者一并烧掉。送给死者家属的,则大家食用。

到藏族家作客,主人会热情地向你敬献酒和茶。

当客人坐定之后,主人马上就给客人端上一杯香甜的青稞酒。其礼仪是:先斟满杯,客人喝一口,主人马上又添满,客人再喝一口,连续添三次,客人喝三口,最后添满一杯,客人就必须一饮而尽。此后,主人还会劝酒,但客人可根据酒量的大小,量力自由喝酒了。

有时到主人家作客时,主人家敬献的是酥油茶。喝酥油茶也是大有讲究的。主人家热情地边陪着客人闲谈,边注重随时给客人把茶碗添满。客人则不能一口把酥油茶喝干。假如刚在别人家喝过茶,此时不想再喝了,主人敬献给你的茶就不要动;假如喝了一半,主人再添满后,不想再喝了,也不要动它,等到你告辞离去时,再把没有动过的酥油茶一口气喝干。

逢年过节时,到主人家作客,无论酒和茶,当主人家敬给你时,则必须先喝三口,再把斟满的一饮而尽,主人家就很兴奋,不然,就会怪你不懂礼节了。

显示全文
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黑衣壮奇特的婚俗 湖南瑶族婚俗趣无穷 曾经的一些丧事礼俗 新研究称玛雅文明突然灭亡或缘于乱砍滥伐 各民族的昆虫食品 回顾曼哈顿一个历史悠久教堂的平安夜 中华酒文化 台湾民俗 甘肃岁时习俗 独特民俗留住的古戏台 西双版纳的傣家斗鸡 泸沽湖畔摩梭人家过年习俗 剪纸剪出的傣家生活 广西三月三歌墟 一家兄弟只娶一个妻 澳门结婚风俗 清明节的述说 福建莆田过年前后风俗习惯 毛南族猴鼓舞进学堂 香港人的结婚习俗 藏族的一些事 安徽乡间宴请习俗 海南黎族待客筷子学问 泉州中山路花桥宫“金汁” 满族礼仪 常州风土人情 湘西苗家土风歌舞――苗拳 独特的茶馆文化 四川藏族甘孜的待客礼俗 澳洲人的待客习俗 世界各国钞票上的寓意 承德丰宁白云古洞景区 湖南土家礼俗 世界的圣诞习俗 湖北襄樊社交往来习俗 吉林圣母洞 奇异的浙江金华结婚风俗 山东丧葬礼仪习俗 福建的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