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不祭拜新坟的传统,因此新坟会在清明节前扫墓。而春社又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为了避免鬼神挣食的情况,所以新坟的祭扫会在春社之前,这就是清明不过社的意思。
清明不过社的传说
相传,阎罗王对所有新鬼都有「优待」,让他们提早享用亲人的祭品﹔因此,孝子贤孙可以预早拜祭,不必等到清明。然而,「春社」却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免神鬼「争食」,所以拜祭刚过世的先人,就必须在「春社」之前。
我国人民祭祀祖先,大年初一是在家庭祖宗牌位前毕恭毕敬地叩拜;而农历三月清明节,则是到祖先的墓地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的中心活动。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曾描述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检,轿马后挂楮锭,粲粲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这是古人祭扫的情形。如今,祭扫先人墓地,大致有如下内容:
其一,馨香三炷,鞠躬悼念。点燃馨香、冥化纸钱,鸣放鞭炮,摆设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所喜好的食品作为供晶,这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视之。墓前祭奠,过去凡晚辈都要行跪拜大礼。现在,只要三鞠躬就行了。
其二,整修陵墓。给坟墓培土、除草,进行整修和加高,墓表可铲些草皮贴上,有的还可以植树作纪念。祭奠默哀后,还要打扫一下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
祭扫活动,是民间一项重要的传统礼仪,在参加活动时,还要注意几点:
眼饰要庄重。参加祭扫不同于参加文娱活动,也不是远足郊游,因此,服饰宜庄重,色彩宜深沉。切忌穿红着绿,花里胡哨,与庄重严肃的气氛不协调。
态度要严肃。祭扫活动一般都笼罩着庄重肃穆的气氛。人们表情严肃,语调沉重,因此,切忌在这种场合嬉笑打闹、吃零食或做其他有碍于严肃气氛的事情。
礼节要周全。参加祭扫活动,有时会遇到许多熟人、长辈和朋友,按理应一一招呼,但不能大声寒暄。同时,还要注意应对恰当,既不能失礼,又不能喧宾夺主。如系一般熟人,只需点头握手示意即可;对新相识的亲友,应按辈份称呼,并向其致意问候。
现在,因实行火葬,骨灰寄放在殡仪馆或公墓的居多。骨灰寄放在殡仪馆的,可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或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以寄托哀思。
各地扫墓的含义是植上绿树,清除杂草,表示墓主人有后,开枝散叶,家族不衰。按照通常的习俗,祭扫之后,大则猪羊,小则鹅肉,均分颁给族人共食。这种习俗,在浙江婿云叫作散清,浙江嵘县叫作清明酒,河北固安叫作清明会,四川成都叫作清明坟,山东栖霞叫作房食。所需花费,大多取自祭田的收人。而无祭田者。亦蝎力营办,以维护家族这一亲情纽带。
新嫁娘进门之后,第一次参加的祭祖,还有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那就是上花坟。
河北广平,冬至时备好酒肴到先人坟前野祭;广东乳源,冬至时在各家先人坟墓上挂纸钱,俗称挂冬。广东归普、福建莆田、广西宜化,每逢重阳节皆准备牲肴,扫拜先人之墓,称之秋祭。安徽池阳于新年前五日,长幼一同祭拜先人之墓。浙江钱塘、昌化,自正月初三直至收灯,持纸钱,带果酒,前去扫墓。江西新建乡间在上元日展墓。
然而也有地方不同,如苏轼曾说海南人不在寒食节而在上巳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