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由来 春分来历故事50字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古人根据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来自三百多年前订立的依据太阳黄阳度数划分。
春分传说故事:
一:
旧时巨姓望族也要春分、秋分举行词堂祭祖仪式俗称春祭、秋祭宗祠内主要收藏先世遗像、族谱等每年春分、秋分二节都要行春秋两祭届期都要事先扫除庭院、清理祭具、采办三牲、香烛、供品,由族中长者率族众一起焚香点烛、行三跪九叩之礼。祭毕全宗族还要设宴欢聚以联络感情。旧社会女私塾毕业、中举等都要祠堂张榜以荣宗耀祖;有族外经商致富回乡来也要到祠堂祭祀祖先;如族内败坏族规严重还要开祠堂当众惩罚。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俗传花王生日也是百花生日叫花朝节也叫花朝“花朝”一词唐诗中就已出现如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至民间花朝节具体日古籍里有不同说法如《诚斋诗话》称:“东京(按即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日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谓:“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土庶游玩又为挑菜节”;西湖游览志》则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
花朝节有“张花神灯”活动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半透明油纸“淡笺”糊成多呈伞形、六角故也称“凉伞灯”上镂物、花卉、珍禽异兽据清王韬《瀛土需杂志》载:“出灯多者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除此之外天习俗尚有采戴荠菜花(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文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
二: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爱子民,关心民间生活的帝王,叫炎帝。当他知道人们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充饥时,他就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间五谷的种子。因此,上天派来一只浑身红色的丹雀把五谷种子送到炎帝手上。
热爱子民的炎帝马上就把五谷种子分给了所有人。人们高高兴兴的把五谷种子种到地里,一天一天地期盼着有好的收成。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些五谷苗却并没有开花,更没有丰收的粮食。于是炎帝去问上天。上天说,那是因为太阳躲起来睡着了,五谷的种子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太阳光,因此长不出花长不出果来。
他问上天怎么才能把太阳唤出来?上天说,需要有一个人在春分这天,骑上五色鸟,到蓬莱岛把太阳找回来重新挂在天上。蓬莱岛是仙岛,从来没有人去过那里,据说要历经很多困难才能到达岛上。为了子民,炎帝决定亲自去岛上把太阳找回来。
于是在春分这天,炎帝骑上五色鸟飞越万里大海,到蓬莱岛去。说也奇怪,原本波涛汹涌的大海,那天却变得非常平静。当炎帝来到蓬莱岛,一把抱起太阳,骑在鸟背上飞回了家乡。他把太阳挂在家乡的城头,让太阳光普照在大地上。
从此大地五谷丰登,万民安乐。而炎帝则被人们尊奉为太阳神。人们十分感恩太阳神炎帝,于是每年到春分这一天,总会向着太阳祭拜,人们还会学炎帝站在鸟背上的样子站立,甚至后来人们发现连鸡蛋也可以在这一天站立起来。
而在春分那天过后,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春雷也会开始,闪电也会到来。
春分祭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夏至、冬至等节气都有丰富的民间习俗,称得上是重要的民俗节日。春分的节日内涵也很丰富,在中国的有些地方,有吃春菜、竖鸡蛋等习俗。其中最主要的是祭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北京的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坛为圆形,坛台1层,直径33.3米,周围砌有矮形围墙,东南北各有棂星门1座。西边为正门,有3座棂星门 ,以示区别。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坛,高1.89米,周围64米。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阳,这本是一种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却改用方砖铺墁,使日坛逊色不少。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坛已经告别了祭日敬神的时代,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