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家常饭食本县自古以来以小米玉米面为主食,兼食杂粮早饭惯吃玉米面糊糊,俗称“馓”;多以小米米汤沸时撒玉米面其中,边撒边搅,熬熟成粥状。也有把老倭瓜一同熬入者,旧时贫民还有掺谷面、糠面、高梁面者。中午多吃玉茭面抿圪蚪,和面时掺加榆皮面、粘杆面或白面、豆面等,间吃“糊拙”,窝头、馎烂、玉米面吃圪瘩、条、饼等。晚饭多吃小米粥,俗称“米汤”;或吃汤面、和子饭,加食玉米面窝头、玉米面饼等。豆叶菜、酸菜,为家常便菜,喜吃腌萝卜、芥根、俗称“老咸菜”。新中国成立前,很少吃白面,逢年过节时吃黄米面枣糕、油糕、豆沙糕,面食一般为白面掺玉茭面,俗称“搅拌面”。各地乡俗间有区别,娘子关一带喜吃玉米面加柿子面锅贴饼;槐树铺一带爱吃米面大鏊煎饼;东回、马山、柏井、古贝等乡多吃玉米和黄豆搅在一起磨成的黑杂面刀切条,俗名“石条面”;西郊、石门口、岩会一带惯吃两掺面河捞。解放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城乡人民生活逐步“以细代粗”,饭菜花样随之增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档次传统饭菜,如绿豆面漂抿曲、肉炸酱抿圪蚪、拉面、火烧、盘酥烧饼、煎饼、烙饼、糖包、鸡丝卷、凉拌黄瓜干、荤素火锅等,都进入录常百姓之家。宴席饭菜本县解放前,富豪人家为婚娶、丧葬、做满月、祝寿、乔迁等办的宴席,讲究色、香、味、形俱佳。酒席名称按主菜取名或以菜肴道数命名。在逐步演变、提炼、组合过程中,形成本县地方特色的传统宴席有:四套席、二套席、三八席、十大件、一品锅宴席、拼盘大碗席、春饼火锅席等。 套席不仅反映上菜道数,而且又指上菜要搭配成套。其特点有三:一是变盘菜而为大、小碗套菜,菜肴相配,荤素相间,干鲜交错;二是餐具考究;三是每套席之间有休息时间,便于客人自由活动。一席甜、咸食之间,还要撤桌、上水、以便涮筷漱口。 三八席多用于谢婚,一般先上四荤四素计八碟压桌菜。四肉为卤鸡、片肉、焖子、腱子;四素是洋粉、瓜干、海蜇、莲菜;附红白酒、公筷公勺。依次上大碗红烧海参,跟点心稍麦;小碗米粉肉跟馒头;大碗洋粉肉丝跟点心鸡丝卷;小碗珍珠丸溜鸡片;大碗喇嘛肉跟点心梅花包;小碗烩仙米、烩蟹干;大碗八宝饭,跟点心澄沙包;小碗银耳百合、高丽澄沙。随之再上四大碗氽丸、清蒸鸡、虾干白菜汤、漂糕汤,后跟大米饭两碗。最后一道菜多为肉丸甜丸之类,寓意“完满”席终。 解放后,传统宴席曾有中断,70年代后期又兴,且火锅、涮羊肉、鸡鱼、猴头、蘑菇等山珍海味宴席也相继增多,外来菜谱不断引入,宴席倍加丰盛。煎、炒、烹、炸技艺花样翻新,民间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