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位于湘西南雪峰山区,沅水及其三大支流渠、舞、巫三水汇合之地,是古称五溪蛮的核心区域。几千年来,世居洪江的侗、苗、瑶、汉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的创造了灿烂的楚南文化。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作的《九歌》,就吸取了楚南民间祀神乐歌的形式,创造出了极富表现力的新的诗歌体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诗家天子王昌龄贬尉龙标(今洪江市),曾有苗女听歌、侗蛮乞诗之韵事,开侗、苗、汉文化交流之先河,所存《宦楚诗》更是蜚声海宇。其中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千古绝唱的送别诗而出名的芙蓉楼,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楚南文化主要体现以祭祀民族英雄杨漱而形成的沅神文化,以黔城古城为代表的古城文化,以侗、苗、瑶等族为根脉的土著文化等。
沅神文化
沅神文化是指以洪江为中心的沅水流域河神崇拜形成的巫傩文化、戏剧文化的泛标。150年前,在湘西南与黔东南接壤的广大地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杨公菩萨。这位威镇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与崇高,在杨公面前,人们顶礼膜拜,祈求他赐给吉祥平安。据各方史志记载,杨公本名杨漱,亦名杨五,有兄弟三人,籍贯洪江市托口,清朝时"平苗有功",殁石敕封为神,后又被为镇江王,即保佑水上人平安的河神,在杨公家乡托口侗乡,流传有"杨素(漱)用纸人,纸马与朝庭官兵打仗,寡不敌众,被军削掉下巴而死"的故事后来,为纪念杨漱,便把青木村改为今天的托口镇。杨漱埋葬在托口的豹雾山下,并修建了杨公庙(也就是后来各地数以千计杨公庙朝拜的总庙)。民间有诗云?quot;各县修座公庙,年年月月显威灵。托口修座杨公庙,历来巫冈盛行"。每年五月端阳日,沅水各地杨公庙均由巫师主持庆庙祭祀,塔台唱戏。在托口侗乡、侗族剪纸代代相传,尤为戴老婆婆(失名)为最。其代表400余幅,融侗、汉艺术为一体,曾为文化站收藏,惜"反右派"运动时烧毁。现有侗族剪纸艺人张国雄将这一技艺继续发扬光大(见部分作品相片),在黔城古城,辰河高腔"目连戏"融沅水流域艺术、宗教、民俗为一体,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端阳日曾在黔城举行了一次排练公演的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并在沅水河边搭戏台一座,制作了河灯2000多盏,纸扎傩神20多个。堪称"目连戏"奇观。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在现代交流尚未开发时,水运是湘黔边境沅水流域的交通通道。托口就是这一幅员辽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门户,木排的流放、船佬的往来、排工和水手,组成了沅水上游庞大的水上行江队伍,其人员结构多为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同胞。在巫负吹拂的几千年里,人们习惯于从神灵那里得到解脱,当他们放排、驾船来到托口时,杨公庙便是最好的去处。杨公就顺里成章地登上了这里的河神宝座。洪江是杨公的故乡,所建杨公庙最多,托口建有上杨公庙和下扬公庙;黔城建有上、中、下三个杨公庙,市境内的沅神场(今沅河镇)、江市、双溪、沙湾、太平、秀州、安江、岩里、黄狮洞等地均建有杨公庙,会同除县城和洞头塘外,在朗江、青朗、止奔、酿口、个坪、高涌、马鞍、鸬鹚等地建有杨公庙,此外,在沅水流域的洪江杨公庙。正是这些杨公庙的广泛修建,改变了当地群众的信仰格局,如同治十年(1871)《沅州府忠》说:"又有许愿于神之事,若王星,三官而外,最神青木杨公"。
按照当地的民间祭祀习俗,对杨公的崇拜不在儒、释、道任何一教的范畴,而属于民间巫傩系统。在杨公庙里,巫师班演唱傩戏的锣鼓声常年不歇。在会同侗乡,每年正月初二,有抬杨公神像游乡的习俗,谓可保一方平安。因此,杨公自宋夫出现、几经衍变、到清中叶以后不但成为沅水上游少数民族群众广泛信奉的河神。而且成为这一带群众信举的地方保护神。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广大地域各民族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