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的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创造了具有新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其中,“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国得到普及。新秧歌有大场秧歌《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深受群众欢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起着鼓舞斗志,庆祝胜利的作用。1950年代民间舞蹈方兴未艾,各地秧歌异彩纷呈,人们就在秧歌前冠以地名以示区别。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秧歌豪迈粗犷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早年多是男扮女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显示全文
西安事变 葫芦岛的传说 文化古城徐沟与徐沟背铁棍 呼伦和贝尔姊妹湖动人传说 南南合作日 国际移徙者日 老婆饼的美味传说 福如东海的传说 塞内加尔饮食习俗 中非饮食习俗 济南碧筒饮 泰山岱下民俗 忻州婚俗 山西民间忌讳 山西岢岚县民间的捏油灯 太原社火 六月六“走麦罢” 晋北“打平伙”习俗 山西平定元宵塔火 甘露民俗风情节 本命年和逢九年的传说 公鸡打鸣的由来 盐的由来 孔方兄说法的由来 冰糖葫芦是怎么发明的 香港地名的由来 衡阳湘剧 芒康弦子舞的流派和特点 长嘴壶茶艺 甘肃-武威攻鼓子舞 博大精深的汉代规矩镜 江南丝竹 扬州的剪纸艺术 绛州木版年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 貔貅开光 鞍山民俗民风 杜鹃啼血 水族妇女头上插木梳的来历 崇明扁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