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靖县傩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分布在杨塔、王台、红泉、三塬、盐锅峡等乡村的傩庙、傩神、傩舞、傩戏、傩俗、傩面,组成了富有永靖地方特色的傩文化群。广泛传承的傩舞戏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历史、保护和研究价值,是甘肃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戏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永靖县高度重视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将傩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注重保护,积极开发,并纳入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傩文化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和搜集有价值的民间傩文化资料,并及时归纳整理,编辑出版和制作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和音响制品,为传承、保护和开发傩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县上还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艺术节、春节文艺表演活动,从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间傩舞艺人,并组建了傩舞队,配置服饰道具,编排了傩舞戏《三皇鼓舞》,使濒于失传的传统傩舞曲目得以继承流传。2005年6月,永靖县傩舞队代表甘肃省参加了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第一次把乡傩搬上了国际舞台,并荣获“展演银奖”和“踩街活动优秀表演奖”,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06年,永靖县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傩舞之乡”称号,傩舞戏进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该县为申报《中国傩文化之乡》积极做各方面的工作。
永靖傩(俗称“跳会”)
文化方面有与傩神二郎、关公有关的村庙、神谱(帧子)多达100多,供奉的傩神形态各异,以其历史久远,品类丰富,在永靖县乡村、人家广泛流传。傩舞面具形态原始,种类繁多。据统计,永靖县不仅留存明、清时神庙,而且还保留古老的傩祭仪式和20多个古旧面具(年代正在进一步考证),流传着30多个传统傩舞戏节目,现有傩面具30多种200多只,傩艺人200多名。
傩舞戏(俗称跳会)
作为傩仪的重头戏,一般在农历七月进行,一庙头的人们在大总排的领导下,请来法师,安顿好供神的毡房等所需用具,聚集起九辖会手,拿着庙里的迎神旗,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到总排头家里除灾去温,后到庙里请神。
请神时,法师请卦,村上年轻人抬轿,出门鸣锣开道,法师走在前,神轿行在中,四大九辖引领24位会手舞着傩舞器械跟在后,将神轿安放好后,全村人陆续拿来早已蒸好的四个盘馍,请号字盘的专人在其中的一个盘馍上写上一户人家户主的名字,供献在神灵前,上香、磕头,祝神保佑;迎神时,法师手拿姜子牙神鞭,口里默念“上不打天,中不打神,驱打的邪鬼魍魉远离行……”在东、南、西、北四处供上需请的神位,点上香灯,做好跳傩的一切准备工作。
傩舞,又称会手舞(也叫踩场),开始后,两位九辖领着二十四位会手跑大场、踩四门,最后,到神前禀说,禀辞主要说一些傩神、傩舞、傩戏的根源来历,最后,给神许羊,法师破羊盘,拉羊回庙宰杀,献羊头。
会手舞后,便是傩戏表演,开幕戏一般为《二郎神赶祟鬼》,戏情为傩神变化三眼二郎手执神鞭,降伏了红、绿鬼等诸多祟鬼,得胜收场。
紧接着一场接一场演,有《单鬼抽肠子》、《关公斩貂禅》、《笑和尚赶雷雨》、《五将降猴》、《目连僧舅母》等30多个节目,一般演出为三天时间,第一天和第三天因有请神、迎神和送神、踩场等环节,跳的节目一般不多,五至八个,第二天除了开始时踩场外,主要就是傩戏表演,可以把第一天和第三天不跳的所有节目都可以跳,也可以重复演第一天和第三天跳过的个别好的傩戏。
送神归庙便是最后一天的事情,傩戏表演几场后,根据各庙实际情况确定送神回庙时间,法师请卦,起轿,会手着装手拿舞具尾随其后,等法师手拿神鞭让神轿左旋右转一阵子后送神回庙,会手跟随神轿回庙后再请卦讨吉卸装。后全体村人按户分享所献的羊肉、馍等供品。然后,按照一庙规矩,众人推选出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大总排,再将羊头交给他,便确定了以后以神庙有关的所有事情有他与众人商议定夺。
永靖还有过年时人们喜好在大门上贴秦琼、敬德、钟馗等傩符的习俗,被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传统文化视为珍宝,在永靖许多农村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