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吃巧食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 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 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

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

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抛到屋背瓦上给喜鹊吃,说是慰劳喜鹊搭桥的辛苦。后来这种巧团慢慢演变成圆形的食品,在乐清市东乡叫做“”,西乡干脆叫做“饼”,而乐成有一特殊的叫法叫做“gong”,童谣说:“七月七,gong吃。”

和牛郎织女有关的另一种习俗就是“乞巧”。

关于乞巧,古书上有各种记载,如《天宝遗事》中说宫中在七夕由宫女“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上面陈列瓜果酒菜以奉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这指的是宫廷乞巧。在民间,旧时有些地方的妇女在庭院中于几案上陈列果品穿针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妇女向织女乞教提高她们刺绣编织的技巧。织女是古代男耕女织生活方式中妇女的崇拜偶像,古代女子崇尚针线手艺,乞巧为妇女对心灵手巧技艺的一种向往。另据民俗学家研究,乞巧还是古代妇女的一种乞求生育子女的活动,所以七夕又称女儿节。

以前浙南民间还有在七月七祭拜“天亲娘”

的习俗。旧时一些人家孩子出生,盼望孩子平安健康成长,拜天神为干娘以保佑孩子。在门口屋檐下设挂一个香炉,做为“天亲娘”的神位。七月七凌晨,主人在天井里摆设供品祭拜。为什么选在七月七凌晨呢?因东方天空中有一簇七颗星在凌晨上山,而在七月七这一天最为明亮,叫做“七颗星”,说是天帝的七个女儿,就是七姐妹。但干娘拜一个就可,怎么是七个呢?有人说拜的是其中的第七个。其实这本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谁也说不出一个究竟来,只是沿袭下来的一种习俗。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思想意识逐步改变,这些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风情习俗已让人觉得非常遥远,只有七月七gong,在一些人家还可看到。凡是传统民间节日,都有一种与时令相应的代表性食品,这和农时的收获季节有关,七月七前后正是早禾登场及豆类农作物如黑豆、红豆等成熟收获时节,人们就以豆类掺拌米粉gong,作为七月七的时令食品。

显示全文
冬至有关诗词 从冬至看来年天时 腊八风俗 除夕守岁诗 春节习俗接玉皇 孔雀公主的传说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筹备就绪 鸡怎么会是五德之禽 为何是十二生肖 十二的来源 子鼠咬天 十二生肖相克 望猴生义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 有关狗的七大功德 生肖不合该怎么样化解 何为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马的各钟传说 春节风俗-捏生肖 生肖的解释以及历史来源 元宵节四大开运习俗 春节习俗小除夕 清明插柳戴柳 端午节别称集 苏州习俗 八月各地节日 春节习俗洗浴 春节风俗谷日 中秋节各地谚语 重阳赏菊 清明风俗 壮族岩葬 壮姑夏装 三月三和歌圩 踩高跷踢足球 壮族婚俗 壮族的歌 出嫁时大骂媒人 马蹄寺观光旅游节 张掖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