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巨胜奴酥蜜寒具”是唐代“烧尾宴”食点。

自从五代陶谷把“巨胜奴”解释为“寒具”,后人就再也没有去探究“巨胜奴”的出处了。有人说是突厥人传入中原的,但无从考证。于是,巨胜奴=寒具=环饼=馓子,这个结论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馓子,被考古专家说成麻花,这是一大遗憾。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贞观年间,新疆高昌国臣服于唐。又据《宋史·外国传·高昌国》记载:“高昌即西州也。该地开元七年历,以三月九日为寒食节,余二社,冬至亦然”。由此可见,新疆高昌文化早已与汉文化接轨,在高昌古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发现唐代食点纯属自然之事。问题是出土的唐代食点为什么这么精美齐全?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后面相关的博文中详细解答,在解开谜团的同时,也纠正考古专家们的模糊认识。

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的寒食节,其渊源发生在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其中广泛食用的点心都被泛指为寒食。

古代馓子用面粉、糯米粉加盐或蜜、糖,搓成细条,油煎而成。贾思勰《齐民要术》名环饼,粉和面牵索捻成,象环钏形。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谓之粰馓。馓,易消散也。当然,从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馓子看,古代制作是粗了一点,毕竟没有发展而来的现代手艺来的细致,也难怪考古专家把它称为麻花。麻花在中国是近代的美食,是馓子做法相近而派生出来的美食,其历史仅百来年。

寒食节在全国各地的美点种类很多,馓子能被古人列为寒食节标志性美食,也是因为其制作工艺比较精致,深受华夏各地、各族人们普遍喜爱的结果。

显示全文
佤族木鼓节 中国古人的花馔习俗 壮族“抛绣球” 节日的形态与灵魂 苗族鼓藏节 “清明节”里不可忽略的饮食文化 清明节来历及计算方法 清明节的春游活动 西餐用餐饮食礼仪 广西苗乡“烧鱼节” 黔东北土家族的傩堂戏文化 漳州沙坂村续百年习武风 宋江九洲八卦阵欲申省级非遗 泰国的商务礼俗 中国传统礼仪 神秘的湘西风情 农历“三月三”探寻福建畲乡民俗记忆 长沙上演古城墙“拆”与“保”攻防战 西安举行“上巳节”庆典 千名女子共行成人礼 广西邕宁斑鸠舞 道情皮影 专家质疑泉州蔡氏古民居遭“破坏性保护” 泌阳县盘古山系列传说 八万大藏经版存放地 韩国陕川海印寺 仡佬人和牛王的传奇 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江西一村寨村民姓氏“生熊死黄” 藏族的主要食品与进餐礼仪 土族“抢婚”习俗 塔塔尔族节日—撒班节 维吾尔族婚俗 泉州妙云街华侨李清纶百年故居 南派木刻年画的最后传人 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 太湖碧螺“吓人香” 苗族的跳花节 制药法将失传 泉州“花桥宫”金汁 双兴宫保生大帝踏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