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法将失传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退高烧,到花桥宫,求“金汁”,喝完就能见疗效。在泉州中山路的花桥宫有一种用粪便制作的退烧奇药,名叫“金汁”。几百年来造福泉州市民,可是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困境。

“金汁”清澈透亮无气味 用健康人的粪便制成

据黄文聘老人介绍,这得归功于“金汁”复杂的制作工艺。首先取材就很考究。“金汁”是用健康男童的粪便做成的,而且选择冬至前后一个月的粪便,因为那时人的身体状况比较好,粪便不容易变质。

花桥宫副董事长王人镇今年70多岁,13岁到花桥宫当学徒,亲眼目睹了制作“金汁”的全过程。

“打好原浆后,加入五桶上好的井水或泉水搅拌均匀,再用竹筛和纱布进行过滤,把过滤后的液体装入瓦罐中,再加入一小碗甘草水,最后用碗碟盖住瓦罐,用赤土密封,埋入两米深的泥土里。做“金汁”和酿酒相似,封存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少要十年以上才能用。”王人镇介绍。

“这一批‘金汁’是去年冬至,从承天寺挖出的,埋藏于地下的时间是1973年,至今已有38年。当年的粪水在漫长的封存后,变成了如今清澈无味的‘金汁’。”

这一神奇制药法失传

据了解,花桥宫于清光绪四年成立慈善救助机构,那时担任第一届董事长的曾遒开始制作“金汁”,而1973年,是最后一批“金汁”封存的时间。

“花桥宫里没有留下制作药方的记载。”王人镇说,“会制作的人都去世了,这一传统制药即将面临失传。”王人镇说。

医生:金汁属民间特效药

“‘金汁’效果很好,它既不属于中医,也不属于西医,但却是民间的特效药。”泉州人民医院退休副主任医生黄志民告诉记者,“金汁”是中国民间千年传下来的一种特效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有相关记载,具有治高热的良效。

“有人认为它不卫生,但确实有效果。”黄志民说,金汁埋在地下越久越好。

市民:一家四代服过金汁

“我家四代人在高热时都服过‘金汁’,效果很好。”住在花桥宫附近的泉州市民刘志成先生说到“金汁”充满感激,“金汁,没有什么气味,就像喝水一样。”

刘志成说,“小时候医疗条件差,每当发热生病时,母亲就到花桥宫去求‘金汁’,我们一家四代人都喝过这个奇药。”

“金汁”的制作

需经过繁琐的工序。“必须是十一二岁的健康童男的粪便。” 收集粪便的时间,也有讲究,“须是深秋入冬时,因为这样的季节不容易拉稀”。一年到头,只选用冬至前后一个月的粪便,据说,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粪便比较不那么臭。也有个说法是,这样的天气不容易孳生细菌。 将四处收集来的一担担粪便倒入大木桶里,往里加水、加土。水,最好是上好的井水或地下泉,土得是红土。老师傅将粪便倒入木桶,往里加水、土。水,最好是上好的井水,土得是红土,然后用力搅拌,一遍遍淘洗,去除杂质。接着用细纱布过滤,最后剩下的粪水入陶瓮,用黄土加封,埋入土里。以碗和碟盖住陶瓮,再用加了盐的黄土加封,埋入土中。“至少得存放二三十年,越久越清,越好!”

粪便制药 民间曾广泛流传:

“金汁是很珍贵的药,疗效是毋庸置疑的。”70岁的张永树教授,是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的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导,又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张教授是泉州人,先后师从针灸名家留章杰、陈应龙、黄宗勗。他小时候就知道,有人到花桥宫讨“金汁”,给高烧不退的小孩喝,一点就好了。后来,张教授当医生了,也常给病人开这味药,不少高烧不退的小孩,喝了“金汁”就好了。

张教授很肯定“金汁”治病的作用。他说,今年年初,由泉州市政协组织,泉州市中医药学会等协助编辑出版的《泉州民间偏方选编》里,第一章“内科”中,就记录了“金汁”治疗发热的用法。编者按里还提到,2007年9月,泉州花桥宫曾将“金汁”的制作方法整理,向省卫生厅上报。

说到“金汁”的应用,张教授指出,跟其他中药的应用一个道理,“得根据不同人的体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且“金汁”是一方很凉的药,是治疗高烧不退和小孩夏季热的,一定要体质很热的人才行。

其实,民间流传的偏方、秘方中,除了金汁,还有人中白、人中黄、童便等,都是粪便制成的药物,曾有很广泛的应用。

专家解析

红土发酵 可产生抗生素:

至于粪便经搅拌过滤、埋藏在地下几十年后,如何会变成金汁,张教授推测,可能与地下水、红土及陶制的瓮罐有关。他说,单单红土一样东西就能治病,普通的红土能治热性热,烧过的红土则可治寒性热。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副教授施文荣认为,“金汁”有疗效并不奇特,如果红土中的放线菌经过此类发酵培养,可在发酵液中产生抗生素,这可能是“金汁”产生疗效的因素之一。“土壤的放线菌很丰富,也是抗生素主要来源菌,但是这样产生的抗生素很多有毒性,所以金汁即使有疗效,同时也可能有毒副作用。”

因此,施文荣副教授建议,作为中医药界的研究它仍有价值,但把此类物质称为“宝”就言过其实了,毕竟疗效未明确,实验数据缺少。他觉得,金汁不应投入临床使用,但可作为传统医学文化而保留。

显示全文
苗族的跳花节 太湖碧螺“吓人香” 龙舟的简介制作与各地风俗 南派木刻年画的最后传人 泉州妙云街华侨李清纶百年故居 维吾尔族婚俗 塔塔尔族节日—撒班节 土族“抢婚”习俗 藏族的主要食品与进餐礼仪 江西一村寨村民姓氏“生熊死黄” 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仡佬人和牛王的传奇 韩国陕川海印寺 八万大藏经版存放地 泌阳县盘古山系列传说 专家质疑泉州蔡氏古民居遭“破坏性保护” 道情皮影 绵延两千余年清明节前必吃的馓子 佤族木鼓节 中国古人的花馔习俗 泉州“花桥宫”金汁 双兴宫保生大帝踏火日 漳州600年历史 纳西族“东巴舞” 海南儋州人与众不同的结婚风俗 修族谱找到150万宗亲 三国简雍后裔身居四面山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北京怀柔发现1300米明前残长城 侗家合拢宴 婚事“六礼” “闹饭”风俗渐行渐远 寻找“太湖三白” 南吕固“抬猴爷” 新疆民俗—哈萨克姑娘鞭子定情 维吾尔民间社交“给洗手水” 不拜天地拜炉火 “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 为外甥祈福 神农架的奇风异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