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丧葬习俗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旧以厚葬为习,棺柩以柏木为佳。富者生前要圈好坟地。民国以前,有停柩在家数年的现象,多因兄弟不和打官司,茔地不妥,或待父母同死入葬,极不卫生。民国初期,此风被禁。

旧葬礼一般程序为:

收气前处置 病危即予沐浴,理发,更衣,移尸体上草铺。

报丧 官宦士绅写成讣告贴在大街并通知亲友。平民则由其子身穿白孝服分赴亲族家告以死者去世、入殓和出殡时间。孝子逢熟识的人不论大小均半跪说:“磕头了”,称作“行孝”。一般回答是“算了、算了”,或说些安慰话。亲友闻讯后即拿土纸、鞭炮等前来吊唁。

入殓 先将棺材抬进屋内,头东尾西,下垫两凳,棺底铺炉灰,洒上五谷、棉花、丝类,摆铜钱7枚,一一放在土纸上。铺上褥子,抬死者入棺。亲戚均来视殓,娘家人要亲临现场验收棺木衣着是否合体。若提出异议,必须照办。钉棺时,亲众恸器。南乡有的地方出殡时才钉棺材,好让娘家人验收,停尸一般为5—7天。冬天之尸或年长者之尸可多停几日。

设道场 出殡前讽经开吊,富家则请僧、道尼姑三班诵经三天,超度死者。

扫坟 出殡前,乡村由儿、女等提米饭、油食、馍等到坟内吃食,撒五谷于地,儿子连土带谷抓到手里,装入口袋,名曰:“抓富贵”。城关多为女儿、儿媳向坟内滚下个馒头,并到坟内扫几笤帚土,掰些馒头块吃。

出殡 前一天移灵至院,搭灵棚,举行省灵仪式,献供,读省灵文。儿子彻夜守灵。临葬,鞭炮声响,八人抬棺而起。出村前的队列次序为:鼓乐僧侣、金银纸马、长孙(执引魂幡)、长子(打手炉)、其他“孝子”、棺材、长女(抱岁草)和其他妇女。出村,棺材居前,其余在后,前者急行,后者直追。埋好后,将岁草插在坟堆上,岁草根数比死者岁数多两根(天地各一根)。

葬后祭奠有“复三”,即葬后3天,上坟烧纸;“隔七”,死后每隔7天上坟举哀一次,到“五七”为止;做“百天”死后100天,上坟隆重祭奠1次;做“周年”,死后一年致奠,依次做3、10、20、30周年;“设神主”,用柏木板做成灵位,上写死者姓名、生死日期、置于家中一侧桌上,平时罩住,逢节供奉。

解放后,民间葬礼仍沿旧俗,但有所改革与简化。出魂、设神主等迷信活动已废。葬前唱擂鼓戏、说书或放电影,为死者送花圈、挽幢渐多。出殡时,还打八音送葬。1977年后,平民开始播放哀乐。农村子女守孝由3年改为1年。机关、厂矿负责人去世,在街头贴讣告,开追悼会。大多数干部、职工、学生出殡父母后不再长期穿白守孝,只臂戴黑纱。你母去后第一个春节,用黄纸写春联,次年用绿纸,3年照常例。

显示全文
太谷社火 代县农民画 威风锣鼓 运城丧葬民俗 阳泉平定县婚俗 阳泉平定县生育习俗 繁峙秧歌戏 清明时节话祭祖 朔州民俗“骡驮轿 临汾龙舟舞 运城人节 寿阳坐唱 代县古庙会 代县道情 大同农事俗 大同丧俗 闹元宵-太原风俗民情 晋城庆贺风俗 “打平伙”习俗 五台民情乡俗 运城报喜 运城奶妈 太谷抬龙王 阳泉平定县丧葬习俗 阳泉的葫芦 阳城饮食习俗 阳城庆贺习俗 运城破五 尧都信仰习俗 岢岚县民间的捏油灯 大同婚俗 山西节日民俗 河曲民俗-火笼 太谷打春牛 阳泉平定县宅居 运城民间婚俗 运城民间婚俗出嫁 运城爆竹 大同春节生旺火 山西踩高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