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艺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就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間(827-835),青神就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拦岷江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成篼筐盛东西,编成簸箕养蚕、编成扇纳凉等。到了宋代,青神竹编扇就比较精兵细美觀了,据传东坡在青神“中岩书院”就读时,就用竹扇驱打蚊虫和取凉。到了明代(1517年),青神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到了青光绪年间(1875年),青神的竹编扇就相当精美了,被列为朝庭贡品,称为“宫扇”,被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民国时期,以竹扇为代表的竹编工艺水平有新的发展,能够编花、编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县内曾组织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织出一批军用斗笠,帽沿上编有“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天庙乡的艺人艾正星,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扇子,扇面上还编有“抗战到底”的字,用以送友人。

建国以后,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得到新的发展。除保留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晒簟、箩筐、簸箕、篼、篮、鱼具、筲箕、蒸笼、灯笼等30多种)的基础上,新编织了一批工艺水平较高的工艺产品:如六十年代大批生产的“圆边细竹扇,扇面上编有花纹、图案,编有“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天下名山”等字样。

“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发展到竹编挂屏。当时新发明一种“坐标方格编织法”。将人物、花鸟、山水风光等图案编织在竹枕席、挂屏上,虽不很逼真,但已很相似了。当时的代表作有编有“文化大革命万岁”、“斗私批修”等等字样的细篾扇;城厢镇徐家编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像挂屏等等。这批竹编工艺品,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都争相购买,远销外地。

七十年代,以胡志海为代表竹编世人(已故),组建了一个街道工艺厂“集美工艺厂”。他在竹扇上大做文章,先把字变成各种图案(如龙、凤等),再把整个扇面编成图案,进一步编织条幅、挂屏。唐代的“马”和韩俞的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

八十年代,殷超竹艺师,首创了“描图快速编织法”,这种新方法比原来的“坐标编织法”又前进了一大步。它将图纸放在竹丝下,象小学生“描红”写字一样,照图案编织,比原“坐标法”功效提高5倍以上,而且编出的作品比原来更逼真,更生动形象,艺术含量颇高,堪称竹编艺术奇葩。这种新工艺发明后,名人字画、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就跃然竹编画面上。产品种类数以百计。可以说是竹编艺术上的一次飞跃,进入了崭新阶段。

九十年代到20世纪末。青神竹编艺术发展到叫鼎盛时期。竹编艺术产业化,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具有规模大、艺术含量高、品种多、效益好的特点,在全国独占鳌头,2000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显示全文
广元女儿节 黑泥节火把节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壮家戏水节 成都国家级“非遗”新增13个 羌族舞蹈 正月初八 刻木传信 土家哭嫁歌 古老的民间文艺 吃栽秧酒 九寨沟民俗风情 阿坝县民族服饰 石渠风俗 四川竹琴 每年四月二十八日 海螺石的来历 楞严阁东岳庙会 四川傈僳族节日文化 盐亭舞蚕龙 太湖寺香会 漫话青稞 四川评书 黑水戎觉节 凉山“彝历年”展示原生态彝族文化 牛郎织女鹊桥会 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25日开幕 跳喜乐神 川中大乐 抢银水-节庆活动 攀西生态旅游节 礼仪风俗 四川善书 耍龙灯狮子 风味独具的格萨拉野餐 流光溢彩 神秘的巴文化 巴塘弦子 母系家庭 四川傈僳族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