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与京城八角鼓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八角鼓的流行

在北京传统戏曲长河中,八角鼓是与岔曲、京韵大鼓和单弦等京味艺术齐名的民间艺术,但近十几年来,由于受现代艺术的冲击,民间曲艺式微,加之后继人才匮乏,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少。

“ 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爱根在正黄。黄盔黄甲黄战袍,黄鞍黄马黄铃铛。……”

这是一首名叫《接爱根》的满族情歌,它描写清代满族八旗子弟保卫祖国疆土英勇打败罗刹 (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凯旋而归时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说,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民用于自娱的一种伴奏乐器。亦说它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八角鼓是乾隆中叶,由北京的八旗子弟所创,它吸取汉族弋腔曲调,形成了以歌功颂圣为主的演唱形式。由于帝王提倡,文人介入,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在宫廷府第传唱,盛极一时。道光时期岔曲走向社会,形成雅俗共赏的风格,是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见证。

史料载,远在关外游牧时期满族即有持八角鼓自歌自娱的风习。满族入关时,军中即有以满语演唱的八角鼓军歌。

乾隆初年,京城的八旗子弟在传统俗曲的基础上,创造了以汉文写作,按汉语押尾韵的子弟书,同一时期,八旗子弟演唱八角鼓中除单唱岔曲还有以岔曲为头尾,吸收了许多曲牌的联曲等。包含了已经北京化了的各地俗曲。

当时,出征的将士凯旋而归,奉谕领取内务府颁发的“龙票”,在旗营内外编演“得胜歌词”,实际上是从军中掀起了宣传皇帝武功的群众文化潮。八角鼓像一阵风,从京郊刮到内城,从旗营影响到皇都的上层社会,一时间,成了京城生活的重要内容。

而作为伴奏乐器的八角鼓其形制也就有了政治性的规定和解释,如八角象征八旗;下垂的两股长穗象征麦秀双穗,五谷丰登;无把寓意永罢干戈等,后来“八角鼓”还成了以岔曲为主的一系列演唱形式的总称。

在皇帝王公提倡下,文臣们很快写出歌颂皇恩,祝贺喜庆的吉祥段子,以及四季节令,风花雪月,渔樵耕读,改编古诗文和戏曲小说的岔曲,宫中应承之作是岔曲的第二个源头。

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后尤嗜‘八角鼓’曲词,曾命内务府掌仪司批选旗籍子弟擅长此道者,入宫授太监演唱”。宫廷的典制,左右着京城风气,一是提高了岔曲的文学地位,吸引了一批满族的文人雅士,参与八角鼓岔曲的创作演唱。二是提高了岔曲的社会地位。

八角鼓的演奏

演奏时,将鼓面竖置,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内,无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 弹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过去有“挝鼓十法”“击鼓五法”之说,现在常用的有坐、弹、垫、轮、搓、磕、分弹、簸等。民间有口诀曰:“怀中抱月 不许偏,四平八稳忌耸肩。摇鼓腕抖臂别动,打垫轮搓应合弦。”演唱中只用坐法,每拍一响,簸(摇)法常用于曲调的托腔部分,弹、垫、轮、搓、磕等技法用在岔曲和音乐的前奏、 间奏部分。并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弹击鼓皮的背面。尤其是弹击鼓面与摇震鼓身相结合发出的音响,更具特色。

显示全文
满族的神话传说与鸦鹊崇拜 满族春节撷趣 布依族食俗与禁忌 寻找一段走失的民族精神 现代都市版的中秋风俗 满族的鹰崇拜 蒙古族同胞如何过小年 满族家居风俗 万字炕是咋回事 “秋暮夕月”各地中秋节习俗大盘点 壮族男女的情歌会 中国民族服饰 最美的藏族服饰在玉树 由“笊篱姑姑舞”看满族的占卜习俗 门巴族的节日 满族忌食狗肉之谜 虫王节与颁金节 毛杉树节也叫“赶毛杉树” 布依族查白歌节 布依族的春节 满族中元节 满族婚俗 满族的添仓节 满族歌舞 申报省级"非遗"的盛京满汉全席 满族的民族禁忌 在群山间雕塑出美丽的奇迹 元阳哈尼梯田 白马山寨探寻"氐族文明" 寻找远去的民族 "采珍珠"与"珍珠球"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简介 风趣多姿的门巴族婚礼 福清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习俗 · 玩花灯 中秋节习俗及食俗 沔渡镇被命名为“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展示文化遗产的魅力 剪纸技艺走进深圳大运会 潮汕中秋节的三大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