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最高的主峰只有海拔197.9米,称不上险峻,可自古以来却没有人小看它。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水泊梁山”。但是,这座山到底是不是《水浒传》中那个“水泊梁山”的原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山寨水浒景点遍布梁山
一条山间小路从北坡蜿蜒南伸,通达梁山主峰,相传是宋江义军运送粮草、兵马往来的要道,被称作“宋江马道”。
点将台,是梁山统帅点阅三军的地方。疏财台,梁山所得的金银财物,在这里分配给每位将领。
一条狭窄的山脊是进入梁山大寨的唯一通道,也是风力最大的地方,称作“黑风口”,这道关口由李逵把守,是梁山第一险关。
这样的景物在梁山不胜枚举,研究者普遍认为它们大多是附会了文学作品而形成,并非为史实所造就。
残存的一段“宋江寨墙”是梁山上少数被认可的历史遗迹之一,曾是一处真正的古代军事设施。它有一个罕见的设计,在寨门入口处增加了一个“拐弯”,将寨门隐藏在里面,当地人称它为“扭头门”。当兵临城下时,这种“扭头门”可以抵御攻城车的进攻。
真实的历史遗存,让我们依然能够与这个曾经的军事阵地进行对话。数百年来,一些统治者多次封杀《水浒传》,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灭迹,使这些仅存的文物越发显得珍贵。
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这座山就是《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原型。因为小说中出现的地名,如郓城、东平、兖州、阳谷、中都、济州等,它们在梁山的周边都真实存在。
梁山“八百里水泊”无影无踪
一个最致命的疑点长久困扰着专家们:梁山的水泊在哪里?
环顾梁山四周找不到一片水面,这与《水浒传》中“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满目芦花,茫茫烟水”的描写相去甚远。 “八百里水泊”难道是小说作者的杜撰吗?当地的水浒专家回忆起一次奇异的经历。
水浒专家岳宗周介绍:1958年,他正在读初中。县里搞生产缺乏肥料,就组织干部和老师、学生到梁山东南去挖土。结果挖到五米后,出现了一层黑土,大概有一米多厚,十分肥沃,老百姓叫它“宋江土”,奇怪的是黑土里面,还有好多莲子,把这些莲子拿回去种上,它居然能发芽、长叶、开花,花朵十分漂亮,群众叫它“宋江莲”。
当地人有个经验,从地面挖下去五六米深,就会出现“宋江土”。这种深色淤泥已在地下沉积了数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有水生植物腐蚀的痕迹,甚至还会出现蚌壳。深埋在地下的这些信息似乎在讲述一段关于水泊的历史。
《中国历史地图集》揭示了一个秘密。古代梁山地区曾有一片湖泊叫大野泽,梁山位于大野泽西北方,处在水面之外。 隋唐五代时期,黄河多次溃决,洪水泄入大野泽,大野泽水域不断扩大,到北宋时,已将梁山纳入其中,形成当时长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泊中的山头以梁山最为高大,后来得名“梁山泊”,《水浒传》中称“方圆八百余里”。 根据对宋代历史地图的测算,方圆八百里就是周长八百里,跟小说家说的数据基本相符。
“八百里水泊”已成为八百多年前的往事。黄河水裹挟着泥沙生生不息,所到之处地势淤积抬高,梁山泊原有的水面渐渐难以为继。南宋末年到金元时期,黄河改道南移,更致使水泊严重萎缩。黄河造就了有水泊的梁山,最终也带走了梁山水泊。
梁山水泊最后消失在哪里?当地专家带考察组来到了梁山附近的南旺湖。这里虽被称为“湖”,却找不到一片水面。在北宋,这里曾属于连成一片的梁山水泊。一百多年前,它还保留着一块湖面。漫长的几个世纪里,它经历过干涸与充盈的交替,最终变成一个没有水的湖底,八百里水泊在这里消失了它最后一洼水。
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怎样的
重朋友、讲情义是梁山人世代推崇的品格。这些都被他们视为水浒遗风,引以为傲。然而,《水浒传》中描写的一百单八将真的确有其人吗?
在当地民间传说里,许多水浒人物形象与小说很不相同。
水浒专家张庆建介绍:《水浒传》中的孙二娘赤胸露臂、涂脂抹粉,形象不够好。可在民间传说中,孙二娘长得很美。《水浒传》中写她开黑店、卖人肉包子。民间却传说:当地一个恶少到店里调戏她,孙二娘奋力反抗,误伤恶少要害处,他当场就死了。正好这时外面有人来,孙二娘就把恶少提起来,放到旁边煮肉的锅里,盖上锅盖,把事掩盖了过去。在梁山一带的传说中,宋江的夫人叫张金莲,宋江被招安后,张金莲不肯离开梁山,带着半岁的儿子,与阮小七的母亲一起留下来隐居。
民间故事和小说哪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一百单八将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虚构的。只有宋江、史进、杨志等少数几个被证实确有其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怎样的?他是否真的占据过梁山?
关于宋江,宋代正史中只有三条记载。《宋史·徽宗本纪》中写道: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侯蒙传》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张叔夜传》中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
从《宋史》看,宋江起义军更像一支野战部队,并非长期占山为王。关于梁山,《宋史》虽未提及,但专家根据宋江的行军路线,认为他的部队占领梁山是极有可能的。明代官修地理《大明一统志》中称“宋江为寇,尝保此中”,这是宋江占据梁山一事第一次被国家文献所记载。
梁山上为何盛产亚热带的枇杷
在《水浒传》中,梁山是整个故事的地理核心。然而,有学者发现,整部小说在梁山地理常识上的漏洞多达几十处。如“武松打虎”一回, 小说写道“武松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武松从沧州南下到清河,直线距离约180公里;而到阳谷280公里。小说居然让武松错过了故乡清河下了阳谷!
在“东平府误陷九纹龙”一回,宋江描述梁山周边地理态势说:“梁山泊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粮:一处是东平府,一处是东昌府”。东平府即今天的东平县,在梁山东北方向,东昌府在聊城境内,在梁山正北面。宋江这个本地人居然会搞错方位!
水浒专家马成生介绍:写到北方的气候、风物,真是错得一塌糊涂。林冲雪夜上梁山,到梁山泊却看到了“山排巨浪,水接遥天”这个春末夏初才有的景象。更令人诧异的是,“梁山泊义士尊晁盖”一回,山寨召开庆功宴,小说列出的食谱中有“山南树上自有时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枣、柿、栗之类”。 枇杷是生长在江南的亚热带水果,不可能出现在北方的梁山。
《水浒传》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为解答这个问题,浙江的马成生教授邀请考察组到杭州走了一趟。
今天的杭州依然能找到《水浒传》描写过的地方,如西湖东岸的涌金门,是“浪里白条”张顺被射死的地方。西岸的西泠桥,张顺就是从这里潜入西湖走上不归之路。凤山水门,宋江的将领曾乔装成船家,从这里混入杭州城,缴获方腊的运粮船。马成生介绍:凡是小说写到的地名、路、桥,现在去看,完全和实际情况一样。写北方,却南北不分、东西不辨。
马成生教授认为,《水浒传》之所以常常把北方的地理风物搞错,是因为小说作者是一位南方人。《水浒传》的作者到底是谁,在研究领域意见并不统一,以马成生教授的观点,杭州是作者常年生活的地方。
水浒故事沿着 大运河南下杭州
那么,北方的水浒故事是怎样传播到杭州,并成就了《水浒传》这部巨著的呢?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开封,北宋灭亡。金兵不断南下,逐渐吞并广大中原地区,激起沦陷区人民的抗击。历史上的梁山素以农民起义多发而知名,这里有山林庇护,水泊构成水险,便于藏身割据。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各种英雄传说与梁山联系起来,形成最原始的水浒故事向四方传播。
北宋灭亡后,杭州成为南宋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量北方逃亡艺人会集到这里。在形形色色的娱乐场地,南北各种文艺形式轮番上演。南宋时期的杭州,已出现了一些以水浒英雄命名的“说书”篇目,其中有四个单本故事分别为:《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
进入元代,大量杂剧艺人把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艺术带到江南。元代水浒戏艺人中,有一位剧作家来自梁山脚下,他叫高文秀。在高文秀的一个剧本《黑旋风双献功》里,第一次提出宋江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小吏,也是他第一次提出,宋江据有的山寨叫:“寨名水浒,泊号梁山”。
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际,《水浒传》在杭州宣告问世,这是迄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水浒传》版本。假如以宋江起义作为缘起,《水浒传》从历史事实到小说成书,走过了漫长的两个半世纪。
有人说,是大运河孕育了这部书。梁山县境内的古运河遗址,曾经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这段运河开挖于元代。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局面,元代致力于疏通水路直航,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重点将山东打通,形成直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梁山恰好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心位置,以古代的船速,从杭州装船的货物,半个多月可以到达山东。可见,梁山上虽然不能长出枇杷,但却有可能吃到沿着运河而来的江南水果。
而在水浒故事素材从北方发源地南下过程中,运河水更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