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养生食物及饮食原则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2021入伏吃什么好

1、饺子

伏天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人的食欲会下降,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所以人们在伏天吃饺子,为的是能够平安度夏。

2、地瓜

地瓜又名红薯、山芋。它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地瓜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有长寿食品之誉。

无论是煮地瓜或者是烤地瓜,都不仅味道香甜,还有排毒祛湿,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排除宿便的功效。除此之外,将地瓜和小米或其他谷物一起煮制成粥,除湿的效果还会更好哦。

3、冬瓜

冬瓜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排湿食物之一,吃冬瓜对于排湿也有极大的帮助。冬瓜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营养价值非常丰富,能够极好的补充身体需要。

夏天是冬瓜成熟的季节,也是吃冬瓜最适宜时间。此时冬瓜中的碳水化合物既能补充身体水分,又可以有效清热解暑,健体消肿。

而在排除身体湿气方面,冬瓜中富含的钾离子能够不断的帮助身体进行排湿,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有效的保健身体。

4、红豆

红豆,又名赤小豆。红豆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在中医中,红豆性平、味甘酸、无毒,有滋补强壮,除湿滋养、强身健体的功效。

将红豆煮成粥之后,红豆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对人体的滋补也更加有效。红豆薏米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具体做法为,将红豆洗干净后和适量的薏米一起放入锅中,随后熬煮成粥即可。将要起锅之前,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5、莲子

入伏后多吃莲子可祛火,热天心脏最脆弱,暑热B人,易烦躁、伤心。莲子芯的味道虽苦,但可清心火,还有降血压作用,适宜体质虚弱、心慌、失眠多梦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结、腹胀者,最好少吃。

6、生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新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时机也来到了。

生姜4片,大枣4枚,红糖适量,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一杯温胃散寒的姜枣茶就沏好了。

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现在也似乎越来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三伏天饮食原则:

夏季养生莫贪凉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

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逼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

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食物清淡能养生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

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显示全文
惊蛰出生的伟人有哪些 惊蛰这天出生的名人伟人盘点 头伏吃饺子的说法 头伏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立夏有哪些民俗活动 有关各地立夏的民俗 伏暑是什么意思 伏暑意味着什么 三伏天消暑养生水果推荐 关于惊蛰的谚语有哪些 惊蛰节气的农谚与天气谚语 关于立夏的俗语 立夏俗语怎么说呢 大暑日常生活去湿气5大技巧 关于夏至的美好诗句 24节气夏至美好寓意的诗句 一年中最热是在大暑吗 大暑的风俗禁忌是什么 大暑一般多少度 六种水果适合春分时节养生吃 形容夏至节气的好段摘抄 描写夏至的好词好句 每年立春时间一样吗 写小满节气的七言诗 小满节气七言诗句 夏至吃什么比较好 立春的饮食习俗 二十四节气芒种的来历 24节气芒种的由来 三伏天不同时期所吃的食物 初伏到末伏要吃什么 立夏是不是代表夏天到了 北方人进入伏天必备食物 北方入伏吃什么好 立春农事活动之畜牧管理安排 我国各地小暑必吃的传统食物 小暑风俗吃什么 立夏吃的蛋是什么蛋 2030年初伏中伏末伏是哪天 2030年三伏天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