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代表什么意思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夏至的含义是什么 夏至代表什么意思

夏至的“至”是“极”的意思,即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的极长,也代表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古籍中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还有吃面的习俗。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到来,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面条常常就是家庭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还有就是因为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口感较好。

夏至三庚日为入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夏至九九歌,如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载有一首《夏至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而下面这个《夏至九九歌》似乎更明白:

夏至入头九,洞扇握在手;二九一十/\,脱冠首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显示全文
小暑气候特征是什么 立夏与夏至的区别 夏至吃什么菜好 夏至最佳养生蔬菜与菜谱推荐 南方立春习俗 入伏后身体调理饮食知识 立夏吃三鲜是什么意思 立夏吃三鲜是哪三鲜 三伏天的初伏是什么季节 三伏天的头伏指的是哪个季节 入伏驱寒食谱及饮食注意事项 小暑节气吃什么抗暑 小暑抗暑汤粥是最佳选择 惊蛰节气的特点简介 24节气惊蛰有什么特点 惊蛰吃东西需讲究4原则 圣诞节国外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大暑农历时间 芒种健康养生须记住5原则 芒种节气有什么气候特征 立春节气夫妻不能同房吗 立春可以同房吗 春分水文气象特点 春分都有哪些特点 东北小暑节气的风俗饮食 东北小暑节气吃什么 2027年初伏中伏末伏是哪天 2027年三伏天时间表 适合春分发朋友圈的句子 适合惊蛰吃的食物及饮食要点 头伏完了到什么伏 头伏完了是什么 惊蛰养生从四个方面入手 惊蛰养生知识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七言绝句鉴赏 关于小暑的七言绝句 惊蛰滋补养肝脾粥品 惊蛰节气养生食谱推荐 夏至气候谚语及农谚大全 夏至的谚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