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该日,民间“煎百草为汤,老幼皆浴”。至清代,皆以菖蒲、艾蒿之类,煎汤沐浴,叫“草头汤”(亦称“蒲汤”)。据说洗了可消毒去秽,使人不染痢疾。在苍南,则采五种药草(三张白、水杨梅、蜻蜒花等),与鸡鸭蛋同煮,称“午时草”。其汤供小孩沐浴,浴后以雄黄点额,涂其手脚心,然后吃蛋,也有把草蒲切成碎片,浮在雄黄烧酒杯内,叫做“蒲酒”,也叫“蒲觞”,吃了可以避邪。“未尝蒲酒心先醉,不沐兰汤骨亦香。”这是明末温州人叶尚高,因不肯(艹雉)发,被关在狱中过端午时所写的诗。有的地方还以草蒲根浸水缸中以解毒。在市区,早晨,人们用粽子、鲜鸡蛋、盐鸭蛋、大蒜,杂以菖蒲、艾蒿等草(俗名“重午草”),放在锅中煮沸,然后当早餐进食,谓可辟邪。在乐清,端午节有吃苋菜,蓼(艹晶)、咸蛋、笋鞭的风俗。俗谚云:“苋菜红,蓼(艹晶)白,吃了咸蛋防飞丝,吃了笋鞭脚骨硬。”在文成,则有吃苋菜、大蒜的习俗,谓夏日可防发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