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又称天中节 端午节也叫天中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这是因为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时候,因此端午节又叫天中节。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
古人非常重视五月五日的洗浴,据梁宗镶《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但兰不易采,人们便以艾、蒲一类的野草代替煮汤。(五杂俎》云:“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谓五色草,便是五种植物的叶茎,并非特指五种颜色。如有的地方将曹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直接入水煎汤。但也有用别的花草的,丘桓兴回忆说:
“端午节,用艾泡水给孩子沐浴,也是民间一俗。记得儿时在广东家乡,每当端午,母亲便在庭院摆上木盆,里面浸着艾、茜蒲、风仙花、白玉兰。近午,看看水硒温了,便叫我跳进盆去。母亲用花苹蔽水,洒在我头上身上,边洒边念叨:‘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端午节也叫龙舟节
龙舟竞渡也就是赛龙舟,这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全民游乐活动。这一项体育竞技活动盛行于整个江南的几个省份。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民间通常的说法就是为了拯救投江自尽的屈原。龙舟沿江撒粽子,为的是让水中鱼鳌不食屈原的尸体;同时人们敲打锣鼓,喊着号子,为屈原招魂。江浙一带的说法是:“《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宋潘自牧《记纂渊海”也就是说,越王勾践为了报灭国之仇,领导人民借竞舟之名,操演水师,暗练水战。但这都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
其实,赛龙舟的风俗远早于战国时期。据文字记载,西周穆王时就有龙船。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端午考》)。他进而推侧:“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节的历史教育》)。
端午节的禁忌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月正是炎热酷暑将临之时,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病将发之际,用现代医学观念来看,乙型脑炎与脑脊髓炎此时发病率也最高,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眷(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五月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人们在这一时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绝各种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亦应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既是恶月,自然会有诸多禁忌,不宜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佚文)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同前)不宜套被子,俗信“五月套被无人睡”,“添个里儿,死个女儿;添个面儿,死个汉儿;添一床,必死娘”。忌给小儿剃头,否则,主小儿生癫、多病。忌多雨,否则,主歉收。俗语云:“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连阴下大雨,玉皇大帝卖儿女。”
五月禁忌的盛行始于汉代,表达了汉代人对五月人生的关注。我们在注意到五月自然气候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时,更应该看到汉代人对五月的认识是基于一种文化观念。在《夏小正》时代,五月并没有被视作恶月,那时只有蓄蔺、蓄药保健身体的习俗。汉代是神秘思想流行的时代,人们以阴阳五行的观念看待自然时空的变化。就阴阳五行的观念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衰微的时刻,在这样的时间关节点上,人们自然心存恐惧,五月也就被赋予恶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