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的擀毡匠

作者:原创时间:2022-06-15
文档

时下,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寒风凛冽,漫山仍未消融的积雪使得这里冬意甚浓。在靠近乡镇街道的一个商铺里,68岁的马舍勒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等待上门的顾客。

马舍勒是当地有名的擀毡老匠人,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几张不同规格的毛毡,除了白毡,还有绣着花纹的花毡。

16岁那年,马舍勒开始拜师学习擀毡手艺,学习了十年时间,才勉强成为被众人认可的“毡匠”。马舍勒说,通常情况下,深谙擀毡,要到自己能收徒的时候,才算真正出师。

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末及元朝时期,蒙、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族人居住毡包,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族人学习擀毡技艺。元朝至元年间,伴随东乡族的形成,擀毡技艺由此薪火相传。

当时,擀毡匠是受人尊崇的职业,拜师学艺的人很多,但如今坚守的人已经少之甚少,大多都已转行。当地老人说,那个时候,东乡人大多居住在窑洞,睡土炕,毛毡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保暖作用,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稀罕物”。

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驰誉西北。除了最基本的白毡,还有绣上花纹或是经过染色的花毡等,用毡制成的毡帽、毡鞋、毡衣、毡鞍鞯广受欢迎,曾一度成为女孩子出嫁的嫁妆。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擀毡需经收集羊毛、清洁干燥、弹毛散毛、定型、洗毡、晾晒等多道工序,其中,毡匠主要会用到弹弓、竹帘、红柳条三样工具。“虽然过程看似简单明了,但实际操作需口传心授,难度比想象得要大很多。”马舍勒说。

当年在学徒出门干毡活时,马舍勒由一个手艺高超的把式带领,每一个程序都须听把式的指挥才能完成。回忆过去走街串巷做毡活的日子,马舍勒面露喜色。他说,上世纪50年代,东乡毡匠在农闲时节会前往甘肃河西及高原地区,走街串巷地揽活,忙活一天会有8元人民币左右的可观收入,还会得到雇主的热情款待。

“现在不行啦!时代变化太快,除了甘南藏区还有人上门购买外,周边大多地方基本不需要毛毡。”马舍勒说,虽然毡匠现在每天仍有90元左右的收入,但利润与制作过程中付出的辛劳极不相称,曾经那些毡匠现已不再从事这个行当。

小编采访发现,东乡族的擀毡技艺现在仅限于家族式传承,当地的年轻人不再学习这门古老技艺,现在,这里从事擀毡的已不足5户。尽管马舍勒对毡匠行业的未来略感担忧,但他的儿孙们现在已经陆续继承这项手艺。

东乡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民俗颇具特色。2006年,东乡族的擀毡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舍勒也被定为此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东乡县政府已投资8万元购买了一套邻近街面的房子供其传承这项技艺。

显示全文
端午又称岳母节 女婿送蛋习俗延续至今 消逝的“京片子” 清明节三节合一习俗丰富多样 云南师宗“三月三”民俗文化节 瑶寨的成人礼 画说北京之夏季冰饮 北京最古老商业街重张开市 京城老字号原貌再现 清明背后的三月三 老鼠女儿要"出嫁" 婚期定在初七夜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迎兔年 访兔爷 湟源不一样的腊八 齐吃狗肉火锅 看摩梭人怎么过转山转海节 甲搓舞是重头戏 高山族节日—丰年祭 高山族服饰—贝珠串串缀衣间 东乡族风情 多刻有玉兔嫦娥纹饰 中秋互赠铜镜习俗由来已久 旧时冬至习俗 过年吃饺子有讲究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改革与对策 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 北京小伙骑着骏马迎新娘 传承蒙古族文化 云南唯一蒙古族乡举办那达慕 少数民族背带传承文化 端午时节唱龙秀 专家解读瑶锦字符 湖南发现疑似瑶族文字 人文与实业曾在此相拥 扎染的蓝白之美之忧 指掌间流出幸福的刀味纸感 广西壮族蚂拐节 求子习俗 对当前社会人类学几个术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