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12年10月2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过去,重阳节的风俗很多,但最大众化的要算是吃重阳糕、插重阳旗了。如今,重阳糕已经很难见到,重阳旗的故事也鲜为人知了……
公大祥的重阳糕最有名
过去,到了重阳节,南京人必吃重阳糕,这个习俗和登高相关,糕与高同音。重阳与“高”的关系的说法多种多样: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说:“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这里的糕是对儿女的良好祝福。清人《岁华忆语》中则说:“是日人家,以糕饵供祖”。这里的糕是与祭祀祖先有关。
过去,城南升州路上的食品店“公大祥”生产的重阳糕最出名,看上去就特有食欲。南京谚语云:“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标示着夏日已然远去。
重阳糕上要插一面重阳旗。重阳旗的制作很有讲究,一般剪成近似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红绿纸,切出牙边,旗面刻出水浪云丝等各色花样,中央粘一圆形金纸片,以竹篾制作旗杆。一块糕上插一杆小旗,一板几十块重阳糕插上几十面小旗,招人眼目。小孩最喜欢,上街必缠着大人买,吃了糕,还留下一面小旗在手上玩。
当年,南京城南的纸店和香烛店也有做好的重阳旗卖,大小不等。小的是细竹竿上端贴着纸套,纸套上贴着六面小旗连缀成的大三角形,每边三个小旗;也有每边五面、七面小旗的,最正宗的是每边九面小旗,共四十五个小旗糊成,每边九个象征九九重阳。这些旗子中间镶一个令字,人家买回常常插在门楣。
据《金陵岁时记》说,此风起自唐代,重阳旗本来是皇家令旗。旧时,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阳盒”,盒内盛的是秋令鲜果,盒上插一面大重阳旗。老人回忆,民国初年“蒋驴子”(指晚清南京富商蒋寿山,至今城南三条营还有他家的豪华宅第)家每年送重阳盒的场面最为排场,除了送时鲜水果之外,还有秋冬两季女儿女婿的服饰。挑担的家童、引路的女佣要走半条街,成为一次小小的出会。
重阳糕的做法有讲究
笔者的记忆中,重阳糕平时没有卖,只有重阳节才能吃到。儿时,我们家住在水西门附近,在止马营巷口就有一家姓白的老夫妻,在重阳节前一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忙着淘米、舂米粉。重阳节一早,老两口的门前可热闹了,大人、小孩纷纷前来购买老两口精心制做的“重阳糕”。
提起这卖重阳糕的老两口,附近老南京人人皆知,手艺精堪,货真价实。他们的重阳糕是用大米粉和少许糯米粉按二八配比调制做成的。做重阳糕很讲究,就像做豆腐一样,要使用一个四方形长约8O厘米左右,高约6厘米左右的木板条框子,框底是用毛竹片间隔一厘米左右钉起来的,然后在竹片上面放上纱布,纱布铺平后,再放上一个小木条钉成的约8厘米x8厘米的小方块木格子,每排大约8个,这样,每次可蒸熟64块重阳糕。
做糕时,先放一半米粉在各个小方格内,然后放糖和腌制过的甜桂花,接着再把米粉放满各个小方木格子,米粉放满后,用竹片一擀,把木格上面的多余米粉擀平,最后各个木格上面再撒点红绿丝,接着就搬到蒸锅上去蒸了,大约一刻钟左右,重阳糕蒸熟就做成了。
此时就见老两口把锅上木框架子抬下来,往准备好的地方一放,取走木框木格子,然后插上各色小三角旗子,就开始向群众出售了。10年前,笔者拍了一张照片,瞧,图片中的这位家住东止马营附近的年过八旬的老奶奶,重阳节一早就买回重阳糕的情景。